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随记——穿过历史的缝隙(贾谊) [文章]

西岐     发布时间: 2025/8/24 17:22:09
阅读:1次      分享到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刘长卿《过长沙贾谊宅》

   这首著名诗作大概写于唐代宗大历时期,此时作者刘长卿由于“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这次他被贬到更远,在路过长沙时,秋已渐去,寒冬将来,一个深秋之夜,作者来到西汉著名思想家贾谊的故宅,怀古伤今,想到曾经那位才华横溢、虽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的贾谊,不禁黯然伤怀,写了这首《过长沙贾谊宅》:

     贾谊远迁长沙,居此地只有三年,往事过去千万年后,依旧只给楚客留下难以忘怀的伤悲。

     古人已去,(我)走过那秋草丛间,想找寻一些曾经的痕迹,却只看见寒林(贾谊宅)深处的斜日余晖和寂寞萧条。

     想想汉文帝即使是一代明主,终究对你(贾谊)的恩情浅薄,纵然你在渡过湘水时,凭吊那曾经流逝于此的跟你遭遇相似的屈原大夫,又有何人知道你的心声?

     看着眼前这草木随风摇落的沉寂江山,可惜你(如此才能和抱负)怎么也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诗中的贾谊,便是汉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有着深厚的才能,他的老师是荀子的学生张苍,身居丞相之位。贾谊小时候便是闻名郡中,因辅佐郡守吴公治理地方颇有成果,被推荐给汉文帝刘恒,成了汉文帝的太中大夫,其后深得文帝信赖。贾谊也是政论家,其治国思想对后世治国有一定深刻影响,他是第一个提出“推恩令”的人,然而,历史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受制于各种条件,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向汉文帝提出治国的主张施展抱负,他建议文帝让诸侯王离京就封,从而加强皇权。然而这却触及了那些权贵的利益,随后遭到权贵排挤,后被远迁长沙,过湘水时,写下了《吊屈原赋》,为屈原忠而见逐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时间一晃三年。后来文帝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汉文帝向他了解鬼神之事,贾谊的讲解让文帝听得入迷,所以后来李商隐还写了那首《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王勃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文帝是一代圣主,或许并不是仅仅问鬼神,君臣之间聊点鬼神似乎也没什么。李商隐则认为文帝忽视人才,没能重用贾谊,后来贾谊被安排做了文帝疼爱的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期间贾谊还写了著名的《治安策》。后来梁怀王入朝坠马而死,贾谊深感自责,后忧郁而逝,终年三十三岁,一代著名思想家,就此凋落历史在长河里。

    古人已逝,不过贾谊终究青史留名,穿过历史的缝隙,我们时至今日依旧可以读到他那流传千古的《过秦论》,跨越时空,后世的无限嗟叹,又衍生出多少典故和传唱。或许贾谊有些“英雄气短”,在梁王坠马这件事上其实不必那么忧伤,但或许他的自责不仅源于这件事,也跟他的才略得不到施展有关,然而他毕竟是那么出色的一位政论家,他“儒法兼用”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治国理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他对秦王朝短暂而亡的深度剖析,“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是他深刻的民本思想。 希望今天的我们,在领略古人的思想时能真正在浩瀚的历史中找到一些宁静的思考。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