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赓续薪火 精神永恒——在清明的晨光中铭刻信仰与传承》。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新柳垂髫,绿茵成丛,清明,是踏青而游的四月天,兴叹古今前后相承的寻常生活;是慎终追远的三月节,耕耘人间血脉接续的千年依恋;是致敬先烈的缅怀日,铭刻前赴后继铺路人间正道的革命信仰。
回溯古今人文时空,清明是文化共情的符号。清明,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那一番“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扫墓场景,至今依旧传承在中华的沃土上,表达 “风雨梨花寒食到,家家坟上来子孙”的追思和怀念,凝结着华夏民族不忘来时路,厚植血脉相连的千古情结,是中华文化血脉中永久流淌的基因,清明,作为传统文化节日,早已成为我们千百年来精神家园里的纽带和寄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已深深融入泱泱大国的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记忆中,成为我们文化自信坚实符号。
回首百年历史风雨,清明是革命丰碑的铭文。当我们翻开课本,感动于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孤胆忠魂;感动于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豪情;感动于刘伯坚“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革命情怀……一串串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姓名,熔铸在革命事业的诗篇里,在清明的追思中迸发砥砺前行的力量,铭记赓续革命精神的责任和担当,缅怀战火硝烟里为祖国强大而前赴后继的英烈,缅怀先烈们枪林弹雨里义无反顾的冲锋,缅怀革命先辈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是对革命信仰的永恒坚守。在这即将到来的清明晨光里,我们一起缅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魂。
展望如愿繁华盛世,清明是赓续情怀的坐标。“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呐喊,“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的从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自信。清明是家国一体的符号,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青少年要深刻领会祭扫追思的文化传统,要凝心聚力,筑牢革命精神与信仰。愿同学们在这即将到来的清明里,感悟和铭刻青年接续奋斗的责任与担当。以《黄河大合唱》般的磅礴伟力助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表达上我们对先辈深深的敬意,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表达我们永远的中国心。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意是:唱罢豪放之歌曲毅然决定掉转身躯往东边而去,此去是为了精心研究各类知识以挽救国家的危亡。像面壁一样钻研十年希望能如那破壁而飞的巨龙,纵然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这是1917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离开天津南开中学,东渡日本求学前与好友分别的时候写的一首《无题》,青年时代的总理,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奔赴中,把一腔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融进了诗中。回望百年历史,盛世繁华来之不易,我反复回味那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青年人,一定要胸怀天下,在这即将到来清明的晨光里,来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信仰的升华,筑牢情怀和抱负,坚定文化自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传承革命精神,以伟大的信仰去完成伟大的事业。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