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1937 年 “七七事变” 后,日军大举侵华,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华北危急,“亡国论” 甚嚣尘上。国共合作抗日背景下,八路军 115 师为阻敌南下,于 9 月 25 日在险要的平型关设伏,首战歼灭日军千余人。此词即咏颂这打破日军神话、振奋全国的壮举。
鹧鸪天・咏37年平型关大捷(通韵)
雁塞风嘶铁甲寒,峰攒列戟锁狼烟。
云沉隘口刀霜冷,雾卷旌旗鼓角喧。
摧寇魄,裂狂言,惊雷一啸震幽燕。
至今石上殷红处,犹带当年战骨寒。
注释:——(上阕)“雁塞” 即平型关,地处晋北咽喉,是 1937 年日军侵华南下太原的必经要地;“铁甲寒”“刀霜冷” 既写深秋边关酷寒,更显八路军将士披甲备战的艰苦;“峰攒列戟” 以山喻兵器列阵,“锁狼烟”(代日军战火)凸显凭险布防之态;“隘口” 特指乔沟设伏核心区,“雾卷旌旗”“鼓角喧” 生动烘托战斗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
(下阕)“摧寇魄”“裂狂言” 直指打破日军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嚣张论调、重创其锐气;“惊雷震幽燕”(幽燕代华北)喻胜利消息如惊雷提振全国抗战士气;“石上殷红” 暗指战场留存的英烈血迹,“战骨寒” 既呼应上阕寒意,更藏先烈牺牲之重,寄寓对英烈的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