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社团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社团期刊
网站互联
滇海求珠
通知公告
暂无公告
诗坛讯息
更多
金碧诗社2025年9月作品
陈昌玉题云南驿万里君王梦,彩云南现奇。拓疆通驿久,滇史耀和熙。姜孟谦吊于谦含冤抱屈说悲凉,社稷艰危报国殇。生死功名凭圣意,夺门事变断肝肠。蒋水健题中秋荷之韵画展画风荷动不知处,笔走龙行墨迹长。谁得莲花秋结籽,书家寻梦入清塘。周崇文退隐有感(其三)屈子离骚日月悬,晋唐风雅共情牵。兰亭序里习神韵,芥子园中参画禅。秋水文章板桥竹,阳春烟景剡溪船。犹将高义酬知己,一片丹忱可对天。李琼华呼伦贝尔秋日微云敛尽长天碧,千里河流一望遥。四处风声吹落叶,一钩弯月照深宵。寒侵桦树林犹冷,秋到草原青亦焦。唯有黄花堪守节,路边枝上不曾凋。郭学谦致洪睿晗(诗韵新编)向往高飞一旦真,越洋求学赴英伦。冲天稚鸟应知险,试水游鱼不惧深。三岛物华开眼界,九州情结伴黉门。前行纵有贤良助,术业还须靠自身。王勋臣大槐树白鹳回归恋老槐,迁民远去泪沾腮。天涯散落同根缀,咫尺为邻未识孩。拜祭先人寻祖地,还魂后裔溯源来。汾河美酒思乡绪,洪洞厘清世事开。方九祥观九三阅兵感怀旌旗猎猎瑞云开,钢铁洪流动地来。方阵铿锵惊宇宙,剑锋灼烁耀天垓。百年耻雪铭青史,万里疆安寄俊才。八秩盈眸皆奋进,来年再上阅兵台。瞿树芝晚年(新韵)清欢那管鬓毛残,竹杖芒鞋旧布衫。历尽沦桑心淡宕,惟留笔墨意绵缠。名山秀水携君乐,秋月春花约友观。煮酒烹茶篱下饮,品尝世上苦和甜。尹凤春临江仙·昆明圆通寺都市中心藏古刹,悠悠唐代源长。圆通胜境喜徜徉,雕梁还画栋,碧瓦映红墙。自是佛家清净地,林幽潭静花香。梵音钟磬渡慈航,观音菩萨像,熠熠闪祥光。杨万红满江红·逢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再次参谒昆明西山南洋机工纪念碑怀外公陈亚清弱冠离亲,沧溟远、滇云悄度。烽烟暗、盘峰险栈,月寒如诉。弹雨摧岩残照碎,瘴茅蚀骨征鞍固。任霜风、裂面志难移,危途赴。南洋血,浇疆土;青山寂,丰碑铸。料九泉英魂,尚闻金鼓。八十载霜风已改,百千劫火光犹赋。念外公、抛却锦衣裘,山河护。朱智明踏莎行·观9.3大阅兵有感耻辱当铭,钢枪紧握。凡躯不惧炎阳虐。征衣湿透汗生香,雷呜正步惊山岳。铁甲横流,银鹰起落。雄新巨舰汪洋泊。东风快递慑豺狼,神州不尽英声获。
社团简介
更多
金碧诗社 金碧诗社创始于1984年,在昆三十多位老诗人雅集于大观楼、昙华寺、圆通寺者数次,酝酿成立诗社。1986年3月圆通诗会上,由欧小牧建议,将社名定为“金碧诗社”。9月经中共昆明市委批准正式成立,由昆明市文联领导。1986年9月21日在云南大学召开金碧诗社成立大会,选举诗社主要负责人,社长陈赓雅,副社长欧小牧,秘书长段雪峰,副秘书长马国庆,名誉社长林景泰、梅绍农、浦汉英,理事及顾问若干人。后社员发展至二百余人,遍及省内外老中青诗歌爱好者,包括汉、彝、回、白、满、壮、布依、拉祜等民族。诗刊交换遍及国内外诗社、诗会百十家。 诗社诗集题名为《滇海求珠集》,缘于杜甫“诗须入海求”,陆游也说“入海求珠未厌深”。1986年至2008年,先后由欧小牧、马国庆主编出版《滇海求珠集》第一至第十八集,协助社员出版四十多册个人分集。 2007年后由马国庆召集中青年一代诗友举办诗词讲座,开展诗词沙龙活动,赓续前行。
诗词速递
更多
[杨万红]
校园枫红
2022-12-30
[杨万红]
壬寅岁杪嵌句“送旧迎新同饯岁”
2022-12-30
[杨万红]
壬寅昆明小雪日因疫情宅家(新韵)
2022-12-30
[马国庆]
忆江南 咏西湖
2022-12-30
[杨万红]
壬寅中秋恰逢退休前最后一个教师节
2022-09-12
[杨万红]
壬寅中秋两首
2022-09-12
[馬昆華]
中秋逢雨
2022-09-12
[馬昆華]
痛挽吴玲女士
2022-09-12
赛事纵横
更多
滇海求珠
更多
[馬昆華]
邛海临眺
2022-08-20
[馬昆華]
立秋日参加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会有作
2022-08-13
[馬昆華]
纪念马曜先生诞辰111周年
2022-08-13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更多》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诗书画苑
更多

地址:昆明市金碧时代广场

邮编:100007邮箱:294023753@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