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点评】
发布时间: 2025/9/29 18:55:02 阅读:47次
192【佳作点评】
题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张东杰)
风雨春秋八十年,几多烽火漫河山。
残垣血色一庭月,还照英雄昔日颜。
黄瑞娥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回忆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打败侵略者而牺牲的英雄们。
作者选取精准意象表情达意,给人以想象空间。起承两句的“风雨”,“春秋”,“烽火”,“河山”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八十年前的回忆。“风雨”比喻时代的战乱,动荡不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屠杀。“春秋”是那十四年历史的代称。“烽火”指战火,“河山”指整个中国的国土疆域。承句中用动词“漫”连接两个意象,就把八十年前战争情景概括出来了。
第三句回到现实。残垣血色是战争残酷遗迹,比如长城砖上日本兵记录占领的字迹,上海四行仓库西墙上的430个枪弹孔和8个炮弹孔,血腥大屠杀和细菌战。月是大自然的永恒,她看过侵略者的罪恶,也见证过抗日军民的顽强抗争。结句用“还”字,表明月仍然照耀着烈士们的遗容,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对抗日英雄们的怀念,推出了主题。
七言绝句字数少,作者巧选意象,组成抗战时期的意境,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可谓是高超的艺术手法。
破阵子·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王淑华)
弹破卢沟晓月,旗扬塞上狂澜。碧血淬成驱虏剑,铁骨熔为锁寇环。孤旌历雪寒。
八秩沧桑未忘,千秋浩气犹磐。长使警钟鸣永夜,岂任妖风暗故关。初心似岱峦。
张红英点评:
这首词紧扣主题,气韵厚重,是一首情感饱满的佳作。
上阕以“弹破卢沟晓月”开篇,用“卢沟晓月”这一经典意象切入,瞬间将读者拉回抗战起点,画面感极强;“旗扬塞上狂澜”则转写军民抗争的壮阔,一“破”一“扬”颇具张力。“碧血淬剑”“铁骨熔环”两句,以具象化的比喻凸显先烈牺牲精神,“孤旌历雪寒”收尾,既写战事艰苦,又暗喻抗争意志的坚韧,字句间满是悲壮感。
下阕由史及今,“八秩沧桑未忘”承上启下,将80年的时间跨度凝于一句,“千秋浩气犹磐”则升华精神传承,“磐”字用的极妙,尽显气节之稳固,“长使警钟鸣永夜”直击现实意义,提醒铭记历史;“岂任妖风暗故关”以反问表立场,铿锵有力。末句“初心似岱峦”,以泰山的厚重喻初心不改,收束全篇且立意高远。
全词格律工整,用典自然,从历史追忆到现实警醒,情感层层递进,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是一首整体感觉很出色的作品。若说微瑕,“孤旌”的“孤”若微调为“征旌”,个人认为更能体现群体抗争的气势。
满江红·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张丽英)
烽火硝烟,山河碎、倭奴猖獗。任由得、铁蹄蹂躏,神州呜咽。志士捐躯驱贼寇,英魂报国埋忠骨。挺胸膛,似壁垒森森,坚如铁。
雄狮醒,东方崛;强敌遁,红旗烈。看华夏今朝,寰球腾越。瀚海行身挥利剑,九天任我邀明月。八十秋,浩气贯长虹,丰碑屹。
张东杰点评:
此词以“满江红”词牌为基调,以抗战历史为经纬,情感磅礴,意象壮阔,回顾了难忘的历史征程,又抒发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极近《满江红》之风格。
上阕以“烽火硝烟,山河碎”开篇,瞬间将人拉入抗战的惨烈场景。“倭奴猖獗”“铁蹄蹂躏”更加感受历史之伤痛。昔日“神州呜咽”又与下阕的今朝“寰球腾越”形成强烈对比,尽显抗战胜利的豪迈气势;而“志士捐躯”“英魂报国”则书写了民族气节,悲怆而坚毅。“壁垒森森坚如铁”此处暗合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铁血精神,以“挺胸膛”之具象化描写,极赋表现力,使抗战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下阕转笔,以“雄狮醒,东方崛”之抗争与崛起对比战火纷飞的历史,跳跃于时空之间可谓自然流畅,“瀚海挥剑”“九天邀月”则以浪漫笔法写强国之盛景,豪壮而不失典雅。又以“浩气贯长虹”收笔,融汇了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共振。“红旗”“雄狮”“丰碑”等意象则兼具历史与时代特征,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
此词以抗战历史为镜,照见民族苦难与辉煌,既有“旌旗猎猎鸣战鼓”的历史回响,亦有“九天揽月展锋芒”的时代自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字里行间浩气纵横,堪称一首致敬历史、激励当下的佳作。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张瑞芬)
华夏当年血染成,狼烟四处寇狰狞。
长经雪压松还直,几度云遮月尚盈。
八秩临戎倭鬼伏,万场苦战玉龙赢。
笙歌遍地今朝起,海峡涛翻意未平。
张淑艺点评:
这首七律以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为核心,情感厚重且格律工整,是一首兼具历史痛感与时代思考的佳作。
开篇用“血染”“狼烟”“寇狰狞”三个强画面感词汇将读者拉回抗战的惨烈现场,历史痛感扑面而来,起笔有力。颔联以“松直”喻民族不屈,“月盈”比国运不灭,用自然意象托物言志,将苦难中的坚韧写得含蓄又深刻,避免了直白抒情的单薄。颈联聚焦“八十周年”的核心,“万场苦战”概括抗战艰辛,“玉龙赢”则以豪迈笔触点出胜利,与开篇的痛感形成鲜明对比,情感转折自然。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句写今日和平的欢庆,后句突然转向“海峡”议题,将“纪念胜利”从单纯的历史回望,升华为对当下国家统一的关切,格局瞬间打开,让诗歌不止于怀旧,更有了现实重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咏史,又抒怀,更有“忧思”的格局,是一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河北省诗词协会女子工作委员会
顾 问:马文斐
主 任:冯浩雪
副 主 任:王小木 胡桂君
秘 书 长:李艳美
副秘书长:孙 利 王 琪 魏秀琴
《燕赵女子诗词》编辑部
主 编:马文斐
常务 副主编:胡桂君
副 主 编:魏秀琴 赵月花
制 作 编 辑:张金鸾 赵卫莲
本 期 编 审:魏秀琴
本 期 制 作:张金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