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敬世与传薪:《访和谷先生敬作(平水韵)》的多维价值阐释 [诗论]

李光中     发布时间: 2025/9/29 6:02:01
阅读:28次      分享到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生命力不仅藏于格律的严谨与语言的凝练之中,更在于以 “旧体” 载 “新思”,在文人情志与家国精神间架起跨越时空的共鸣桥梁。《访和谷先生敬作(平水韵)》(以下简称《访和谷》)作为当代七律典范,既恪守平水韵的古典规制,又以 “访师” 为线索,串联起个人精神成长、文化根脉传承与家国发展忧思,堪称“守正创新”的诗词美学范本。本文将从创作语境溯源、文本肌理(诗词美学・意境・意象美)细析、文化基因(家国情怀)解码、时代价值映射及创作启示五个维度,系统剖析其艺术成就与精神内核,揭示当代旧体诗如何在传统框架中迸发美学张力与家国力量。

           一、创作语境溯源:人和、时势与家国诗脉的三重交织 任何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 “作者 - 对象 - 时代” 三维互动的结晶。《访和谷》的深度,源于其背后文人精神与家国语境的共振 —— 和谷先生的创作实践锚定家国根脉,当代旧体诗创作的 “守正创新” 命题呼应家国文化自信,唯有厘清这三重背景,方能读懂诗句中 “敬” 的精神分量与“忧”的家国温度。 

         (一)“和谷先生”的文化坐标:家国情怀的文人典范 诗题中的 “和谷先生”,其人生轨迹与文学实践是这首诗的 “隐性家国文本”。和谷自陕西乡村启程,以文学为舟,载乡土记忆与家国关切投身创作,《和谷文集》《秦岭论语》等作品不仅记录秦岭腹地的乡土变迁,更以文人良知叩问时代发展 —— 从黄土高原的春耕秋收,到国家建设中的民生百态,其文字始终扎根 “家国土壤”,这种 “以文立心、以笔载道” 的品格,恰是诗人创作的核心灵感,亦是对 “家国情怀” 文人传统的当代践行。 诗人以“访”为切入点,非单纯的拜访,而是对“家国情怀文人精神” 的追寻。首联 “少年万里乘风去,白首空山盼子归”,看似勾勒和谷人生轮廓,实则提炼当代文人“求索-坚守”的家国轨迹:年少 “乘风”,是走出乡土、求索知识以报家国的壮志,如无数知识分子为国家发展奔赴四方;晚年 “归空山”,非避世,而是如王维 “空山新雨后” 般回归精神澄明,以文字梳理家国记忆、传承文化根脉。这种 “出走为求索,归来为传承” 的辩证,正是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当代延续,让《访和谷》超越个人赠答,成为对家国情怀文人群体的集体致敬。 

        (二)“敬作” 的情感基底:对家国情怀的精神共鸣 诗题 “敬作” 二字,定调为对 “家国情怀文人精神” 的敬畏,而非单向仰视。从古典诗史看,“访师诗” 历来有两种精神范式:一是杜甫《饮中八仙歌》对文人才情与家国担当的赞颂,重“精神之敬”;二是黄庭坚《寄黄几复》对文人共忧世事的共情,重“家国之思”。《访和谷》将二者融合,“前哲丹心怀祖德” 赞和谷以“丹心” 守文化根脉、护家国记忆(精神之敬),“昨夜残书忧世事” 写诗人与和谷所代表的文人阶层,共怀对家国发展的关切(家国之思)。颈联 “幽径苍苔辨客衣”的“辨”字,堪称诗词美学的点睛之笔:非 “见” 客衣之形,而是 “辨”客衣所承载的精神内核 —— 在苍苔覆径、光影朦胧的清幽意境中,诗人辨识的是和谷先生身上 “扎根黄土、心怀家国” 的文人气质。这一 “辨”,跳出个人交往的细碎,升华为对家国情怀文人精神的精准捕捉,让“敬”的情感脱离私人语境,成为对群体精神的共鸣,亦让诗句在清幽意境中暗含家国精神的厚重。 

        (三)当代旧体诗创作语境:守正创新与家国表达 21 世纪以来,古典诗词创作面临 “两难”:守旧则脱离家国现实,失却时代温度;创新则易失格律之美,丢却古典韵味。《访和谷》的创作,恰是对这一命题的回应 —— 它严守七律平仄、对仗、押韵规则,以平水韵 “微” 部(归、辉、衣、圻)贯穿,保古典之 “形”;又以 “筑邦圻”(代指家国建设)等词汇,将文人忧思与当代家国发展结合,注家国之 “魂”,实现 “旧体载家国新思”。 这种选择,与 “文化自信” 背景下的诗词创作潮流呼应: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作者以旧体诗书写家国,但部分作品或堆砌 “家国” 词汇而情感空洞,或格律工整而思想浅薄。《访和谷》则以 “家国情怀” 为内核,让格律成为承载精神的“容器”—— 如 “残书忧世事”的细腻与“暮雨筑邦圻”的宏大,在格律框架中和谐共生,既显古典美学,又传家国真情,为当代旧体诗 “如何以古典形式写家国情怀” 提供实践样本。

         二、文本肌理细析:诗词美学视域下的意境、意象与格律 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 “情景交融、意与境偕” 的美学张力。《访和谷》以精准的意象组合营造深邃意境,以严谨的格律呼应家国情感,将 “意象美”“意境美”“格律美” 融入家国情怀的表达,尽显诗词美学的当代活力。 

       (一)意象美:以具象载家国,显多维审美张力 意象是诗词美学的核心,《访和谷》的意象系统兼具 “具象质感” 与 “家国深意”,在色彩、动静、大小的对比中,绽放多维审美魅力。 

        1. 人物意象:“少年” 与 “白首” 的家国时空对话 “少年万里乘风去” 中的 “少年”,是动态的家国求索意象:“乘风” 二字含轻快动感,“风” 既是自然之风,更是国家发展的时代之风,少年携壮志 “万里” 奔赴,如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身影,具象化“青年报国”的美学形象;“白首空山盼子归” 中的 “白首”,是静态的家国守望意象:“白首” 显岁月厚重,“空山”呈清幽之境,“盼子归”的“子”,表层是文化后辈,深层是“能承家国之责的继承者”,静态中藏殷切,构成 “动 - 静”对比的意象美,暗喻家国精神“代代接力”的传承逻辑。

         2. 自然意象:“古槐新竹”“幽径苍苔” 的家国生态美 “古槐新竹守黄土”的意象组合,尽显色彩与寓意的双重美学:“古槐” 苍劲黝黑,象征家国文化的厚重根基,是历经千年的文明沉淀;“新竹” 翠绿挺拔,象征家国新生力量,是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 —— 一 “古” 一 “新”,一 “苍” 一 “绿”,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古槐静立,新竹劲长),“守黄土”的“守”字,让自然意象与 “守护家国根基” 的深意结合,既显自然生态之美,又传家国传承之责。 “幽径苍苔” 则是清幽淡远的意象:“幽径”曲而不隐,暗喻家国发展之路虽有曲折却方向明晰;“苍苔” 青而不枯,显岁月沉淀的生机,二者营造出“清而不冷,静而不寂”的审美意境,与“辨客衣” 的精神辨识呼应,让自然意象成为家国情怀的 “美学载体”,而非单纯写景。

        3. 器物意象:“残书” 与 “邦圻” 的家国小大之美 “残书” 是雅致的小我意象:“残” 非残破,而是 “夜读至深” 的痕迹,书页的磨损、灯光下的残影,显文人“以书为鉴”的治学之美;而“忧世事”的关联,让“残书”从小我器物升华为家国思考的媒介 —— 读的是史,忧的是当下家国发展,实现“以小见大” 的意象美。“邦圻”是宏大的家国意象:“邦圻”代指国家疆域与建设,“暮雨筑邦圻”中,“暮雨”的凄清与“筑”的坚定形成对比,显家国建设“虽艰必行”的壮阔,宏大意象与“残书”的小我意象呼应,构成“小我之思 - 大我之行”的审美闭环,让意象美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 

         (二)意境美:情景交融,蕴家国深意 意境是诗词美学的灵魂,《访和谷》以 “情景交融” 营造多重意境,让家国情怀在含蓄蕴藉中自然流露。 

         1. “空山白首” 的澄明意境:家国精神的坚守 首联 “白首空山盼子归”,以 “空山” 的空灵与 “白首” 的厚重构建意境:“空山” 无喧嚣,显文人远离浮躁、坚守本心的澄明;“白首” 有岁月,显文人历经沧桑、不忘家国的执着。二者交融,既如王维 “空山新雨后” 的清幽,又多了份 “盼传承” 的家国温度,让意境从“自然之境”升为“精神之境”—— 这是空山,更是家国精神的“栖息地”。 

         2. “暮雨筑邦” 的沉郁意境:家国建设的担当 尾联“何人暮雨筑邦圻”,以“暮雨”的凄清与“筑邦”的壮阔营造意境:“暮雨” 蒙蒙,显家国建设之路的艰辛;“筑邦” 锵锵,显文人与民众共担责任的坚定。沉郁的雨景与壮阔的家国行动结合,意境既有 “悲天悯人” 的忧思,又有 “挺身而出” 的力量,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沉郁顿挫,让家国情怀在“忧 - 担”的意境中更显深沉。 

         3. “古槐新竹” 的生机意境:家国文化的传承 颈联 “古槐新竹守黄土”,以 “古槐” 的苍劲与 “新竹” 的生机构建意境:古槐扎根黄土,显家国文化的 “稳”;新竹破土生长,显家国文化的 “活”。黄土为基,古新共生,意境充满 “守正创新” 的生机,暗喻家国文化需“守根基、促新生”,让意境成为 “文化自信”的美学表达。 

        (三)格律美:形神合一,衬家国情怀 七律的格律美,在于 “形”(平仄、押韵、对仗)与 “神”(家国情怀)的和谐共生。《访和谷》的格律,既守古典规制,又与家国情感、意境深度契合。

        1. 押韵:“微” 部韵的绵长,合家国忧思 全诗以平水韵 “微” 部(归、辉、衣、圻)押韵,开口呼韵母发音洪亮而绵长,与“家国忧思” 的深沉、“传承期许”的绵长高度契合。“归”(回归家国根脉)、“辉”(文化与家国的光辉)、“衣”(文人精神的象征)、“圻”(家国疆域),韵字既合韵律,又暗扣家国主题,让“声”与 “意”共振 —— 吟咏间,韵律的绵长与家国情怀的深沉交融,尽显格律的情感张力。 

        2. 平仄:起伏间的抑扬,显家国情感 平仄的起伏呼应家国情感的波动:首联 “少年万里乘风去”(仄平仄仄平平仄),“少年”(仄平)起笔轻快,衬“乘风报国”的壮志;“白首空山盼子归”(仄仄平平仄仄平),“白首”(仄仄)起笔沉缓,衬 “盼传承” 的殷切。尾联 “昨夜残书忧世事”(仄仄平平平仄仄),“昨夜”(仄仄)起笔低沉,显 “忧家国” 的沉郁;“何人暮雨筑邦圻”(平平仄仄仄平平),“何人”(平平)起笔上扬,显“盼担当”的期许。平仄与情感同步,让 “声情并茂”,强化家国情怀的感染力。 

         3. 对仗:工整间的呼应,凝家国主题 颔联 “前哲丹心怀祖德,后生壮志弄文辉”,是 “家国传承” 的工整对仗:“前哲” 对 “后生”,显代际接力;“丹心” 对 “壮志”,显精神内核;“怀祖德” 对 “弄文辉”,显 “守根脉 - 传薪火” 的家国行动 —— 对仗不仅词性、结构严丝合缝,更让 “家国传承” 的主题在对称美中凝炼。颈联 “古槐新竹守黄土,幽径苍苔辨客衣”,是 “家国意象” 的对仗:“古槐新竹” 对 “幽径苍苔”,自然意象对自然意象;“守黄土” 对 “辨客衣”,家国行动对精神辨识 —— 对仗既显自然美学,又暗扣家国主题,让 “形” 的工整与 “神” 的深厚完美统一。 

        三、文化基因解码:意象与意境中的家国情怀传承 《访和谷》的深层价值,在于以意象为笔、以意境为纸,书写中国文人 “家国情怀” 的千年基因。从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到杜甫 “国破山河在”的伤时,再到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担当,家国情怀始终是文人精神的核心。《访和谷》通过意象与意境的营造,让这一基因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一)“黄土”意象:家国根脉的象征 诗中 “守黄土” 的 “黄土”,是贯穿全诗的家国根脉意象。黄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农耕文明的根基,更是家国认同的精神符号。和谷先生以文字记录秦岭黄土的变迁,本质是守护“家国记忆的载体”;“古槐新竹守黄土”,则是 “家国文化需扎根本土、生生不息” 的隐喻 —— 守黄土,就是守家国的历史、守民族的根魂。这种对“黄土”的坚守,恰是当代“文化自信”的核心:唯有扎根家国土壤,文化与精神才能有底气、有力量。 

         (二)“祖德”与家国:文化认同到家国认同的升华 颔联“前哲丹心怀祖德”的“祖德”,并非单纯的家族美德,而是“家国文化基因”的总和 —— 它包括祖辈流传的 “忧国忧民”理念,也包括民族延续的“自强不息”精神。“怀祖德”,就是对家国文化的认同;“丹心” 怀之,就是以赤诚之心承接家国责任。这种 “祖德 - 家国” 的关联,打破了 “家族” 的局限,让个人对祖德的坚守,升华为对家国文化的传承,呼应了 “家国同构” 的中国传统,也为当代人“如何从文化认同走向家国认同”提供精神指引。 

        (三)“忧世筑邦”:当代家国担当的诗意表达 尾联 “昨夜残书忧世事,何人暮雨筑邦圻”,是家国情怀的当代转化。“忧世事” 不再是古代文人的 “悲叹”,而是基于历史认知的 “理性关切”—— 读“残书”(历史)而知兴衰,忧“世事”(当下)而思对策;“筑邦圻”不再是“投笔从戎”的单一选择,而是“以文载道、以行践志”的多元担当:如和谷先生以文字记录家国变迁,为家国留史;如无数普通人在岗位上尽责,为家国建设添力。诗人以 “何人” 设问,非质疑,而是唤醒 —— 唤醒每个个体的家国意识,让 “忧世” 成为 “筑邦” 的动力,让家国情怀从 “精神共鸣” 变为 “行动自觉”。 

         四、时代价值映射:家国情怀与诗词美学的当代意义 《访和谷》作为时代的 “精神镜像”,其诗词美学与家国情怀,对当代社会具有三重价值: 

         (一)文化传承:以诗词美学守家国根脉 当代社会面临 “文化快消” 的冲击,传统文化常被简化为符号。《访和谷》以 “古槐新竹”的意象美、“空山暮雨”的意境美,让家国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的美学形象 —— 人们在欣赏 “残书忧世”的意境时,自然领会文人的家国担当;在品味“黄土守根” 的意象时,自然认同家国文化的厚重。这种“以美学传文化”的方式,让家国根脉的传承更具感染力,为“文化自信”提供美学支撑。 

        (二)家国凝聚:以共同精神聚时代力量 当下社会价值多元,需共同精神纽带凝聚力量。《访和谷》所传递的 “家国情怀”,是跨越阶层、代际的共同价值:无论是“少年乘风”的青年,还是“白首守根”的长者,都能在“筑邦圻”的主题中找到共鸣 —— 青年以“壮志”创新报国,长者以“丹心”传承助国。这种以诗词美学承载的家国精神,能唤起群体的“共同体意识”,让个人行动与国家发展同频,为时代凝聚“共筑家国”的力量。 

       (三)诗词创作:以家国为魂拓美学境界 当代旧体诗创作常陷“无魂”困境,《访和谷》提供了 “以家国为魂,以美学为形”的路径:它证明古典诗词的创新,无需打破格律,只需将家国情怀融入意象、意境 —— 如“邦圻”的宏大意象拓展题材,“暮雨筑邦”的意境深化情感。这种路径,让诗词创作既保古典美学,又有时代温度,为当代旧体诗“如何书写家国、如何传递美学”提供典范。 五、对当代古典诗词创作的启示:以家国铸魂,以美学塑形 《访和谷》的创作实践,为当代古典诗词创作提供三重核心启示,皆围绕 “家国”与“美学”的融合展开: 

        (一)意象营造:以家国为核,显具象之美 创作需以“家国意象”为核心,选择兼具美学质感与家国深意的具象:如“黄土”“邦圻”等意象,既显自然或器物之美,又能承载家国主题;同时注重意象的 “小大结合”“动静对比”,如“残书”(小)与“邦圻”(大)、“新竹”(动)与 “古槐”(静),让意象美与家国意深度融合,避免 “意象空洞” 或 “主题生硬”。 

       (二)意境构建:情景交融,蕴家国之韵 意境营造需 “情景交融”,让家国情感藏于景中:如以“暮雨” 的凄清衬家国建设的艰辛,以“空山”的澄明衬家国精神的坚守,避免“直抒胸臆”;同时注重意境的“层次感”,如“幽径苍苔”的清幽中藏“辨精神”的厚重,让意境既有美学张力,又含家国深度,实现 “意与境偕”。 

        (三)格律运用:以情驭形,合家国之调 格律需为 “家国情感” 服务:押韵选择与情感基调契合(如 “微” 部韵合家国忧思的绵长),平仄起伏与情感波动同步(如低沉起笔衬忧思,上扬收笔衬期许),对仗既守工整,又凝家国主题(如 “前哲 - 后生” 的对仗显传承)。避免“为格律而格律”,让格律成为“传递家国情感、强化美学效果” 的工具,实现 “形神合一”。

          结语 《访和谷先生敬作(平水韵)》的价值,在于它既是一首“家国情怀的精神史诗”,也是一篇 “古典诗词的美学范本”—— 它以 “少年乘风”“白首守根” 的意象,勾勒文人的家国轨迹;以“空山暮雨”“古槐新竹”的意境,营造含蓄的家国意境;以“微”部韵、严对仗的格律,传递深沉的家国情感。在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访和谷》的意义远超一首七律:它证明古典诗词从未过时,只要以 “家国”为魂,以“美学”为形,就能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 既能成为传承家国根脉的“精神载体”,又能成为传递古典美学的 “审美媒介”,更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家国的 “文化纽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力量。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