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敬世与传薪:《访和谷先生敬作(平水韵)》的多维价值阐释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生命力不仅藏于格律的严谨与语言的凝练之中,更在于以 “旧体” 载 “新思”,在文人情志与家国精神间架起跨越时空的共鸣桥梁。《访和谷先生敬作(平水韵)》(以下简称《访和谷》)作为当代七律典范,既恪守平水韵的古典规制,又以 “访师” 为线索,串联起个人精神成长、文化根脉传承与家国发展忧思,堪称“守正创新”的诗词美学范本。本文将从创作语境溯源、文本肌理(诗词美学・意境・意象美)细析、文化基因(家国情怀)解码、时代价值映射及创作启示五个维度,系统剖析其艺术成就与精神内核,揭示当代旧体诗如何在传统框架中迸发美学张力与家国力量。 一、创作语境溯源:人和、时势与家国诗脉的三重交织任何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 “作者 - 对象 - 时代” 三维互动的结晶。《访和谷》的深度,源于其背后文人精神与家国语境的共振 —— 和谷先生的创作实践锚定家国根脉,当代旧体诗创作的 “守正创新” 命题呼应家国文化自信,唯有厘清这三重背景,方能读懂诗句中 “敬” 的精神分量与“忧”的家国温度。 (一)“和谷先生”的文化坐标:家国情怀的文人典范诗题中的 “和谷先生”,其人生轨迹与文学实践是这首诗的 “隐性家国文本”。和谷自陕西乡村启程,以文学为舟,载乡土记忆与家国关切投身创作,《和谷文集》《秦岭论语》等作品不仅记录秦岭腹地的乡土变迁,更以文人良知叩问时代发展 —— 从黄土高原的春耕秋收,到国家建设中的民生百态,其文字始终扎根 “家国土壤”,这种 “以文立心、以笔载道” 的品格,恰是诗人创作的核心灵感,亦是对 “家国情怀” 文人传统的当代践行。诗人以“访”为切入点,非单纯的拜访,而是对“家国情怀文人精神” 的追寻。首联 “少年万里乘风去,白首空山盼子归”,看似勾勒和谷人生轮廓,实则提炼当代文人“求索-坚守”的家国轨迹:年少 “乘风”,是走出乡土、求索知识以报家国的壮志,如无数知识分子为国家发展奔赴四方;晚年 “归空山”,非避世,而是如王维 “空山新雨后” 般回归精神澄明,以文字梳理家国记忆、传承文化根脉。这种 “出走为求索,归来为传承” 的辩证,正是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当代延续,让《访和谷》超越个人赠答,成为对家国情怀文人群体的集体致敬。 (二)“敬作” 的情感基底:对家国情怀的精神共鸣诗题 “敬作” 二字,定调为对 “家国情怀文人精神” 的敬畏,而非单向仰视。从古典诗史看,“访师诗” 历来有两种精神范式:一是杜甫《饮中八仙歌》对文人才情与家国担当的赞颂,重“精神之敬”;二是黄庭坚《寄黄几复》对文人共忧世事的共情,重“家国之思”。《访和谷》将二者融合,“前哲丹心怀祖德” 赞和谷以“丹心” 守文化根脉、护家国记忆(精神之敬),“昨夜残书忧世事” 写诗人与和谷所代表的文人阶层,共怀对家国发展的关切(家国之思)。颈联 “幽径苍苔辨客衣”的“辨”字,堪称诗词美学的点睛之笔:非 “见” 客衣之形,而是 “辨”客衣所承载的精神内核 —— 在苍苔覆径、光影朦胧的清幽意境中,诗人辨识的是和谷先生身上 “扎根黄土、心怀家国” 的文人气质。这一 “辨”,跳出个人交往的细碎,升华为对家国情怀文人精神的精准捕捉,让“敬”的情感脱离私人语境,成为对群体精神的共鸣,亦让诗句在清幽意境中暗含家国精神的厚重。 (三)当代旧体诗创作语境:守正创新与家国表达21 世纪以来,古典诗词创作面临 “两难”:守旧则脱离家国现实,失却时代温度;创新则易失格律之美,丢却古典韵味。《访和谷》的创作,恰是对这一命题的回应 —— 它严守七律平仄、对仗、押韵规则,以平水韵 “微” 部(归、辉、衣、圻)贯穿,保古典之 “形”;又以 “筑邦圻”(代指家国建设)等词汇,将文人忧思与当代家国发展结合,注家国之 “魂”,实现 “旧体载家国新思”。这种选择,与 “文化自信” 背景下的诗词创作潮流呼应: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作者以旧体诗书写家国,但部分作品或堆砌 “家国” 词汇而情感空洞,或格律工整而思想浅薄。《访和谷》则以 “家国情怀” 为内核,让格律成为承载精神的“容器”—— 如 “残书忧世事”的细腻与“暮雨筑邦圻”的宏大,在格律框架中和谐共生,既显古典美学,又传家国真情,为当代旧体诗 “如何以古典形式写家国情怀” 提供实践样本。 二、文本肌理细析:诗词美学视域下的意境、意象与格律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 “情景交融、意与境偕” 的美学张力。《访和谷》以精准的意象组合营造深邃意境,以严谨的格律呼应家国情感,将 “意象美”“意境美”“格律美” 融入家国情怀的表达,尽显诗词美学的当代活力。 (一)意象美:以具象载家国,显多维审美张力意象是诗词美学的核心,《访和谷》的意象系统兼具 “具象质感” 与 “家国深意”,在色彩、动静、大小的对比中,绽放多维审美魅力。 1. 人物意象:“少年” 与 “白首” 的家国时空对话“少年万里乘风去” 中的 “少年”,是动态的家国求索意象:“乘风” 二字含轻快动感,“风” 既是自然之风,更是国家发展的时代之风,少年携壮志 “万里” 奔赴,如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身影,具象化“青年报国”的美学形象;“白首空山盼子归” 中的 “白首”,是静态的家国守望意象:“白首” 显岁月厚重,“空山”呈清幽之境,“盼子归”的“子”,表层是文化后辈,深层是“能承家国之责的继承者”,静态中藏殷切,构成 “动 - 静”对比的意象美,暗喻家国精神“代代接力”的传承逻辑。 2. 自然意象:“古槐新竹”“幽径苍苔” 的家国生态美“古槐新竹守黄土”的意象组合,尽显色彩与寓意的双重美学:“古槐” 苍劲黝黑,象征家国文化的厚重根基,是历经千年的文明沉淀;“新竹” 翠绿挺拔,象征家国新生力量,是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 —— 一 “古” 一 “新”,一 “苍” 一 “绿”,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古槐静立,新竹劲长),“守黄土”的“守”字,让自然意象与 “守护家国根基” 的深意结合,既显自然生态之美,又传家国传承之责。“幽径苍苔” 则是清幽淡远的意象:“幽径”曲而不隐,暗喻家国发展之路虽有曲折却方向明晰;“苍苔” 青而不枯,显岁月沉淀的生机,二者营造出“清而不冷,静而不寂”的审美意境,与“辨客衣” 的精神辨识呼应,让自然意象成为家国情怀的 “美学载体”,而非单纯写景。 3. 器物意象:“残书” 与 “邦圻” 的家国小大之美“残书” 是雅致的小我意象:“残” 非残破,而是 “夜读至深” 的痕迹,书页的磨损、灯光下的残影,显文人“以书为鉴”的治学之美;而“忧世事”的关联,让“残书”从小我器物升华为家国思考的媒介 —— 读的是史,忧的是当下家国发展,实现“以小见大” 的意象美。“邦圻”是宏大的家国意象:“邦圻”代指国家疆域与建设,“暮雨筑邦圻”中,“暮雨”的凄清与“筑”的坚定形成对比,显家国建设“虽艰必行”的壮阔,宏大意象与“残书”的小我意象呼应,构成“小我之思 - 大我之行”的审美闭环,让意象美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 (二)意境美:情景交融,蕴家国深意意境是诗词美学的灵魂,《访和谷》以 “情景交融” 营造多重意境,让家国情怀在含蓄蕴藉中自然流露。 1. “空山白首” 的澄明意境:家国精神的坚守首联 “白首空山盼子归”,以 “空山” 的空灵与 “白首” 的厚重构建意境:“空山” 无喧嚣,显文人远离浮躁、坚守本心的澄明;“白首” 有岁月,显文人历经沧桑、不忘家国的执着。二者交融,既如王维 “空山新雨后” 的清幽,又多了份 “盼传承” 的家国温度,让意境从“自然之境”升为“精神之境”—— 这是空山,更是家国精神的“栖息地”。 2. “暮雨筑邦” 的沉郁意境:家国建设的担当尾联“何人暮雨筑邦圻”,以“暮雨”的凄清与“筑邦”的壮阔营造意境:“暮雨” 蒙蒙,显家国建设之路的艰辛;“筑邦” 锵锵,显文人与民众共担责任的坚定。沉郁的雨景与壮阔的家国行动结合,意境既有 “悲天悯人” 的忧思,又有 “挺身而出” 的力量,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沉郁顿挫,让家国情怀在“忧 - 担”的意境中更显深沉。 3. “古槐新竹” 的生机意境:家国文化的传承颈联 “古槐新竹守黄土”,以 “古槐” 的苍劲与 “新竹” 的生机构建意境:古槐扎根黄土,显家国文化的 “稳”;新竹破土生长,显家国文化的 “活”。黄土为基,古新共生,意境充满 “守正创新” 的生机,暗喻家国文化需“守根基、促新生”,让意境成为 “文化自信”的美学表达。 (三)格律美:形神合一,衬家国情怀七律的格律美,在于 “形”(平仄、押韵、对仗)与 “神”(家国情怀)的和谐共生。《访和谷》的格律,既守古典规制,又与家国情感、意境深度契合。 1. 押韵:“微” 部韵的绵长,合家国忧思全诗以平水韵 “微” 部(归、辉、衣、圻)押韵,开口呼韵母发音洪亮而绵长,与“家国忧思” 的深沉、“传承期许”的绵长高度契合。“归”(回归家国根脉)、“辉”(文化与家国的光辉)、“衣”(文人精神的象征)、“圻”(家国疆域),韵字既合韵律,又暗扣家国主题,让“声”与 “意”共振 —— 吟咏间,韵律的绵长与家国情怀的深沉交融,尽显格律的情感张力。 2. 平仄:起伏间的抑扬,显家国情感平仄的起伏呼应家国情感的波动:首联 “少年万里乘风去”(仄平仄仄平平仄),“少年”(仄平)起笔轻快,衬“乘风报国”的壮志;“白首空山盼子归”(仄仄平平仄仄平),“白首”(仄仄)起笔沉缓,衬 “盼传承” 的殷切。尾联 “昨夜残书忧世事”(仄仄平平平仄仄),“昨夜”(仄仄)起笔低沉,显 “忧家国” 的沉郁;“何人暮雨筑邦圻”(平平仄仄仄平平),“何人”(平平)起笔上扬,显“盼担当”的期许。平仄与情感同步,让 “声情并茂”,强化家国情怀的感染力。 3. 对仗:工整间的呼应,凝家国主题颔联 “前哲丹心怀祖德,后生壮志弄文辉”,是 “家国传承” 的工整对仗:“前哲” 对 “后生”,显代际接力;“丹心” 对 “壮志”,显精神内核;“怀祖德” 对 “弄文辉”,显 “守根脉 - 传薪火” 的家国行动 —— 对仗不仅词性、结构严丝合缝,更让 “家国传承” 的主题在对称美中凝炼。颈联 “古槐新竹守黄土,幽径苍苔辨客衣”,是 “家国意象” 的对仗:“古槐新竹” 对 “幽径苍苔”,自然意象对自然意象;“守黄土” 对 “辨客衣”,家国行动对精神辨识 —— 对仗既显自然美学,又暗扣家国主题,让 “形” 的工整与 “神” 的深厚完美统一。 三、文化基因解码:意象与意境中的家国情怀传承《访和谷》的深层价值,在于以意象为笔、以意境为纸,书写中国文人 “家国情怀” 的千年基因。从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到杜甫 “国破山河在”的伤时,再到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担当,家国情怀始终是文人精神的核心。《访和谷》通过意象与意境的营造,让这一基因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一)“黄土”意象:家国根脉的象征诗中 “守黄土” 的 “黄土”,是贯穿全诗的家国根脉意象。黄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农耕文明的根基,更是家国认同的精神符号。和谷先生以文字记录秦岭黄土的变迁,本质是守护“家国记忆的载体”;“古槐新竹守黄土”,则是 “家国文化需扎根本土、生生不息” 的隐喻 —— 守黄土,就是守家国的历史、守民族的根魂。这种对“黄土”的坚守,恰是当代“文化自信”的核心:唯有扎根家国土壤,文化与精神才能有底气、有力量。 (二)“祖德”与家国:文化认同到家国认同的升华颔联“前哲丹心怀祖德”的“祖德”,并非单纯的家族美德,而是“家国文化基因”的总和 —— 它包括祖辈流传的 “忧国忧民”理念,也包括民族延续的“自强不息”精神。“怀祖德”,就是对家国文化的认同;“丹心” 怀之,就是以赤诚之心承接家国责任。这种 “祖德 - 家国” 的关联,打破了 “家族” 的局限,让个人对祖德的坚守,升华为对家国文化的传承,呼应了 “家国同构” 的中国传统,也为当代人“如何从文化认同走向家国认同”提供精神指引。 (三)“忧世筑邦”:当代家国担当的诗意表达尾联 “昨夜残书忧世事,何人暮雨筑邦圻”,是家国情怀的当代转化。“忧世事” 不再是古代文人的 “悲叹”,而是基于历史认知的 “理性关切”—— 读“残书”(历史)而知兴衰,忧“世事”(当下)而思对策;“筑邦圻”不再是“投笔从戎”的单一选择,而是“以文载道、以行践志”的多元担当:如和谷先生以文字记录家国变迁,为家国留史;如无数普通人在岗位上尽责,为家国建设添力。诗人以 “何人” 设问,非质疑,而是唤醒 —— 唤醒每个个体的家国意识,让 “忧世” 成为 “筑邦” 的动力,让家国情怀从 “精神共鸣” 变为 “行动自觉”。 四、时代价值映射:家国情怀与诗词美学的当代意义《访和谷》作为时代的 “精神镜像”,其诗词美学与家国情怀,对当代社会具有三重价值: (一)文化传承:以诗词美学守家国根脉当代社会面临 “文化快消” 的冲击,传统文化常被简化为符号。《访和谷》以 “古槐新竹”的意象美、“空山暮雨”的意境美,让家国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的美学形象 —— 人们在欣赏 “残书忧世”的意境时,自然领会文人的家国担当;在品味“黄土守根” 的意象时,自然认同家国文化的厚重。这种“以美学传文化”的方式,让家国根脉的传承更具感染力,为“文化自信”提供美学支撑。 (二)家国凝聚:以共同精神聚时代力量当下社会价值多元,需共同精神纽带凝聚力量。《访和谷》所传递的 “家国情怀”,是跨越阶层、代际的共同价值:无论是“少年乘风”的青年,还是“白首守根”的长者,都能在“筑邦圻”的主题中找到共鸣 —— 青年以“壮志”创新报国,长者以“丹心”传承助国。这种以诗词美学承载的家国精神,能唤起群体的“共同体意识”,让个人行动与国家发展同频,为时代凝聚“共筑家国”的力量。 (三)诗词创作:以家国为魂拓美学境界当代旧体诗创作常陷“无魂”困境,《访和谷》提供了 “以家国为魂,以美学为形”的路径:它证明古典诗词的创新,无需打破格律,只需将家国情怀融入意象、意境 —— 如“邦圻”的宏大意象拓展题材,“暮雨筑邦”的意境深化情感。这种路径,让诗词创作既保古典美学,又有时代温度,为当代旧体诗“如何书写家国、如何传递美学”提供典范。五、对当代古典诗词创作的启示:以家国铸魂,以美学塑形《访和谷》的创作实践,为当代古典诗词创作提供三重核心启示,皆围绕 “家国”与“美学”的融合展开: (一)意象营造:以家国为核,显具象之美创作需以“家国意象”为核心,选择兼具美学质感与家国深意的具象:如“黄土”“邦圻”等意象,既显自然或器物之美,又能承载家国主题;同时注重意象的 “小大结合”“动静对比”,如“残书”(小)与“邦圻”(大)、“新竹”(动)与 “古槐”(静),让意象美与家国意深度融合,避免 “意象空洞” 或 “主题生硬”。 (二)意境构建:情景交融,蕴家国之韵意境营造需 “情景交融”,让家国情感藏于景中:如以“暮雨” 的凄清衬家国建设的艰辛,以“空山”的澄明衬家国精神的坚守,避免“直抒胸臆”;同时注重意境的“层次感”,如“幽径苍苔”的清幽中藏“辨精神”的厚重,让意境既有美学张力,又含家国深度,实现 “意与境偕”。 (三)格律运用:以情驭形,合家国之调格律需为 “家国情感” 服务:押韵选择与情感基调契合(如 “微” 部韵合家国忧思的绵长),平仄起伏与情感波动同步(如低沉起笔衬忧思,上扬收笔衬期许),对仗既守工整,又凝家国主题(如 “前哲 - 后生” 的对仗显传承)。避免“为格律而格律”,让格律成为“传递家国情感、强化美学效果” 的工具,实现 “形神合一”。 结语《访和谷先生敬作(平水韵)》的价值,在于它既是一首“家国情怀的精神史诗”,也是一篇 “古典诗词的美学范本”—— 它以 “少年乘风”“白首守根” 的意象,勾勒文人的家国轨迹;以“空山暮雨”“古槐新竹”的意境,营造含蓄的家国意境;以“微”部韵、严对仗的格律,传递深沉的家国情感。在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访和谷》的意义远超一首七律:它证明古典诗词从未过时,只要以 “家国”为魂,以“美学”为形,就能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 既能成为传承家国根脉的“精神载体”,又能成为传递古典美学的 “审美媒介”,更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家国的 “文化纽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力量。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9日 06:02:01     分类:诗词理论
   28         1
[诗论] 律稳情浓见文心,醉后悟世传雅韵 ——《饮酒后感怀》(平水韵・七言排律)的形制之美与精神深蕴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饮酒抒怀” 历来是文人寄托情志的经典题材 —— 从李白 “斗酒诗百篇” 的豪迈,到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恬淡,酒既是情感的催化剂,也是精神的载体。李宝宝的《饮酒后感怀》(平水韵・七言排律),在承袭这一传统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排律形制为骨,以革新的意象系统为肉,以深邃的精神内涵为魂,将 “饮酒” 的表层行为升华为 “自我观照、世理感悟、情怀传递” 的深层实践。这首诗历经修订后,更显 “形制与内容的耦合、古典与当代的共鸣、文人精神与普世情怀的共生”,既是对七言排律古典诗艺的娴熟驾驭,也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诗意回应。本文将从 “形制之美:排律规制的严谨践行”“意象之新:酒境与文心的深度绑定”“结构之妙:起承转合的情感闭环”“精神之深:文人品格的当代投射”“普世之韵:跨越时空的人心契合” 五大维度,全面解析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核,探寻古典诗艺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一、形制之美:平水韵与对仗的精妙践行,排律骨架的严谨支撑七言排律作为古典诗歌中 “格律最严苛” 的体裁之一,需兼具 “一韵到底、联联对仗、章法贯通” 三大特质 —— 前者考验诗人对声韵的把控力,中者考验对意象与词性的驾驭力,后者考验对情感与叙事的统筹力。《饮酒后感怀》修订版不仅严守这些规制,更让 “格律” 成为 “情感表达的助力”,而非 “形式的桎梏”,展现出对古典诗艺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运用。 (一)韵脚:平水韵 “四支” 的贯通,声情共振的韵律营造全诗以平水韵 “四支” 部为韵基,韵脚依次为 “诗(shī)、池(chí)、祠(cí)、知(zhī)、枝(zhī)、持(chí)、期(qī)、篱(lí)”,一韵到底无出韵,且所有韵脚均为平声字,发音清亮舒缓,与 “饮酒后从酣畅到沉静、从迷茫到坚定” 的心境变化形成精准呼应,实现 “声义互文” 的韵律效果。从声韵特质来看,“四支” 部韵字多为 “开口呼”(如 “诗、池、期、篱”),发音时口腔开合度大,气流舒展,既适合传递 “豪迈豁达” 的情感,也能承载 “绵柔深沉” 的思绪。首联 “何妨今日百篇诗” 的 “诗” 字,以清亮的韵声开篇,既显 “酒酣诗兴发” 的文人豪迈,又为全诗奠定 “雅致抒情” 的基调 ——“诗” 字的发音如 “清泉初涌”,瞬间打破世俗的沉闷,呼应 “借苍天三碗酒” 的酣畅;颔联 “得失灵川早悟池” 的 “池” 字,韵声稍缓,如 “水流进池塘”,贴合 “悟得失” 的通透心境,“池” 的 “澄澈” 意象与韵声的 “舒缓” 形成互文,让 “早悟” 的哲思更显从容;颈联 “瑶琴玉笛寄家祠” 的 “祠” 字、“梅蕊含烟弄故知” 的 “知” 字,韵声愈发绵柔,如 “琴音绕梁”,将 “怀乡” 与 “怀友” 的情感融入声线,“祠” 的 “家族根脉” 意象、“知” 的 “故友默契” 意象,借韵声的 “绵长” 传递出 “乡愁不疾不徐、友情历久弥新” 的特质;中联 “少年曾梦折仙枝” 的 “枝” 字、“星火追光心自持” 的 “持” 字,韵声重拾力度,如 “松涛阵阵”,“枝” 的 “高志” 意象、“持” 的 “坚守” 意象,借韵声的 “坚定” 凸显 “初心不改” 的决心;尾前联 “五更杏雨有佳期” 的 “期” 字、尾联 “丹笔虚怀卧短篱” 的 “篱” 字,韵声沉稳有余韵,如 “暮色中的钟声”,“期” 的 “希望” 意象、“篱” 的 “平凡” 意象,借韵声的 “厚重” 传递出 “在平凡中坚守希望” 的人生态度。这种 “韵脚随情感流转” 的设计,让 “四支” 部不再是机械的声韵规范,而是 “情感的声音载体”—— 读者在诵读时,无需刻意解读诗句,仅从韵声的 “清亮 — 舒缓 — 绵柔 — 坚定 — 厚重” 变化中,就能直观感受到诗人 “饮酒后” 的心境轨迹,实现 “声情并茂” 的审美效果。 (二)对仗:中间六联的工稳与灵动,形意共生的艺术表达排律 “除首尾联外,中间各联皆需对仗” 的要求,在修订版中被演绎得 “既守规矩,又显灵动”—— 诗人未陷入 “为对仗而对仗” 的僵化,而是根据每联的情感与叙事功能,灵活选择 “工对、宽对、流水对” 等形式,让 “对仗” 成为 “意象互补、情感深化、主题凸显” 的纽带。 1. 颔联 “功名若水莫言命,得失灵川早悟池”:工对见哲思,形意皆合作为全诗 “悟世理” 的核心联,此联采用 “严丝合缝” 的工对,词性、结构、意涵完全对应,让 “通透的人生智慧” 通过 “工整的形式” 更显可信。“功名”(偏正名词,虚指外在成就)对 “得失”(并列名词,虚指人生取舍),二者均为 “人生境遇的核心议题”,意涵相关且范畴对等;“若水”(动宾结构,以 “水的柔性” 喻 “豁达态度”)对 “灵川”(偏正名词,以 “川的澄澈” 喻 “通透心境”),一虚一实、一喻一象,既避免了 “双虚” 的空洞,也避免了 “双实” 的滞涩;“莫言命”(动宾结构,表 “不怨天尤人” 的主动选择)对 “早悟池”(动宾结构,表 “早明事理” 的精神状态),前者是 “行为态度”,后者是 “精神结果”,逻辑连贯且意脉互补。这种 “工对” 的价值,在于让 “抽象的哲思” 有了 “具象的支撑”——“若水” 的 “柔” 与 “灵川” 的 “澄”,通过对仗的 “工整” 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呼应,读者能直观感受到 “功名如流水般易逝,得失如灵川般易悟” 的道理,避免了 “空谈豁达” 的说教感。 2. 颈联 “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雁声绕阁至江畔,梅蕊含烟弄故知”:宽对显雅趣,视听互补修订版对颈联的调整(将 “皓月入帘” 改为 “皓月清风”、“清风拂面” 改为 “瑶琴玉笛”、“江左” 改为 “江畔”),让对仗从 “贴合生活” 升级为 “贴合文人身份”,尽显 “雅趣” 与 “细腻”。前一联 “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 采用 “宽对”,不追求字词的绝对对应,而重 “意象的互补与情感的连贯”。“皓月”(视觉意象,清雅之景)对 “瑶琴”(听觉意象,雅致之器),“清风”(触觉意象,舒爽之感)对 “玉笛”(听觉意象,悠扬之音),多感官意象的对仗,比原诗 “皓月入帘”(单视觉)更显立体,仿佛诗人在 “皓月之下、清风之中”,以 “瑶琴弹乡音、玉笛吹故调”,将 “怀乡” 的情感从 “直白的思念” 化为 “雅致的传递”。“寻隐路”(寻故乡之根)对 “寄家祠”(寄乡愁之情),意脉连贯,“隐路” 的 “含蓄” 与 “家祠” 的 “具体” 形成互补,让 “乡愁” 不再是 “无依无靠的怅惘”,而是 “有根可寻、有情可寄” 的深沉眷恋。后一联 “雁声绕阁至江畔,梅蕊含烟弄故知” 同样以 “宽对” 见长,侧重 “动静结合、远近相衬”。“雁声”(听觉意象,动态)对 “梅蕊”(视觉意象,静态),“绕阁”(雁飞的动态轨迹)对 “含烟”(梅蕊的静态形态),“至江畔”(雁归的近景终点)对 “弄故知”(梅蕊的拟人互动),动静对比中显 “生机”,远近相衬中显 “具体”。“江畔” 替换 “江左” 后,空间从 “泛称的地域” 变为 “可触的江岸”,“雁至江畔” 的 “近” 与 “故知远方” 的 “远” 形成对比,既强化了 “雁可归、人未归” 的怅惘,又让 “怀友” 的情感有了 “实景的依托”,避免了 “空泛的思念”。这两组宽对的价值,在于打破了 “工对” 的刻板,让 “文人抒怀” 的场景更显真实 —— 文人的情感表达,本就不是 “非黑即白的工整”,而是 “如琴笛般悠扬、如雁梅般灵动” 的含蓄,对仗的 “宽” 恰贴合了这种 “雅趣与细腻”。 3. 中联 “游子独眠伤别恨,少年曾梦折仙枝”“寒窗敢问平凡事,星火追光心自持”:流水对见连贯,今昔呼应中联作为 “从怀乡忆旧到坚守初心” 的过渡,采用 “流水对” 的形式,让 “当下与过往”“境遇与志向” 的对比更显自然,无对仗的割裂感。前一联 “游子独眠伤别恨,少年曾梦折仙枝” 是 “今昔对比” 的流水对,“游子”(当下漂泊的身份)与 “少年”(过往青涩的身份)形成时间上的承接,“独眠”(当下的孤寂境遇)与 “曾梦”(过往的豪情志向)形成状态上的对比,“伤别恨”(当下的怅惘情感)与 “折仙枝”(过往的高远追求)形成情感上的呼应。这种 “流水对” 的妙处,在于它如 “电影蒙太奇” 般,将 “当下独眠” 与 “少年追梦” 两个场景无缝衔接,读者能清晰感受到 “诗人在孤寂中回望初心” 的心理过程,避免了 “分述今昔” 的生硬。后一联 “寒窗敢问平凡事,星火追光心自持” 是 “境遇与志向” 的流水对,“寒窗”(当下平凡艰辛的境遇)与 “星火”(当下微小坚定的行动)形成 “现实与理想” 的承接,“敢问”(主动面对平凡的勇气)与 “追光”(执着追求理想的行动)形成 “态度与实践” 的呼应,“平凡事”(当下的现实挑战)与 “心自持”(内心的坚定坚守)形成 “外在与内在” 的互补。这种 “流水对” 让 “接纳平凡” 与 “坚守初心” 不再是 “矛盾的选择”,而是 “统一的人生态度”—— 正是因为 “敢问平凡事”,才更需要 “星火追光心自持”,逻辑连贯且情感递进。 4. 尾前联 “半醉松涛无去处,五更杏雨有佳期”:宽对显转折,心境流转作为 “从迷茫到希望” 的过渡联,此联以 “宽对” 实现 “情感的自然转折”,“半醉”(饮酒后的微醺状态)对 “五更”(深夜后的清醒时刻),“松涛”(听觉意象,迷茫的象征)对 “杏雨”(视觉意象,希望的象征),“无去处”(微醺时的迷茫)对 “有佳期”(清醒后的期许),对仗的 “宽” 恰贴合了 “心境从混沌到澄澈” 的流转过程。“半醉松涛” 的 “虚” 与 “五更杏雨” 的 “实”、“无去处” 的 “抑” 与 “有佳期” 的 “扬” 形成对比,让 “迷茫” 不再是 “绝望的终点”,而是 “希望的前奏”,为尾联的 “立志” 铺垫了 “积极的情感基调”。 二、意象之新:酒境与文心的深度绑定,文人雅趣的当代投射意象是诗歌的 “情感载体”,也是 “文人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饮酒后感怀》修订版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原诗中 “贴近生活却稍显直白” 的意象(如 “清风拂面”“满眼柳丝”“江左”),替换为 “贴合酒境、贴合文人身份、贴合情感细腻度” 的雅趣意象(如 “瑶琴玉笛”“半醉松涛”“江畔”),让 “意象” 与 “酒境”“文心”“情感” 深度绑定,避免了 “泛写景” 的单薄,多了 “文人式抒情” 的含蓄与厚重。 (一)“皓月清风 + 瑶琴玉笛”:文人雅器的情感寄托,乡愁的雅化表达原诗 “皓月入帘寻隐路,清风拂面寄家祠” 中,“入帘”“拂面” 虽显 “贴近生活”,却少了 “文人抒怀” 的专属特质 —— 这种 “触景生情” 的模式,更偏向 “大众的情感体验”,而非 “文人的雅致表达”。修订为 “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 后,“瑶琴玉笛” 的加入,让 “怀乡” 的情感从 “感官触发” 升级为 “雅器传递”,尽显文人精神的特质。从 “身份契合” 来看,瑶琴、玉笛是古代文人的 “标配雅器”,是 “文心” 的物质载体 —— 孔子 “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文人与琴笛的绑定,早已超越 “乐器” 的实用功能,成为 “精神坚守、情感寄托” 的象征。诗中 “饮酒后弹瑶琴、吹玉笛” 的场景,完全贴合 “文人饮酒抒怀” 的传统 —— 酒的 “酣畅” 激活了 “文心”,琴笛的 “雅韵” 传递了 “乡愁”,这种 “以器传情” 的方式,比 “清风拂面” 的大众化体验更显 “身份专属”,让 “怀乡” 不再是 “所有人共有的情绪”,而是 “文人以雅艺安放情感” 的独特实践。从 “情感表达” 来看,“瑶琴玉笛寄家祠” 的 “寄” 字,比 “清风拂面寄家祠” 的 “寄” 字更显 “主动与含蓄”—— 前者是 “诗人主动以琴音笛韵传递乡愁”,琴音的清越、笛韵的悠扬,带着 “文人的细腻与克制”,不似 “清风拂面” 的 “被动触发” 那般直白;后者的 “寄” 更像 “借清风被动传递”,情感的力度与浓度稍显不足。修订后的意象,让 “乡愁” 从 “直白的思念” 化为 “含蓄的共鸣”—— 诗人不必 “直言想家”,只需 “弹一曲乡音、吹一段故调”,琴笛之声顺着皓月清风飘向家祠,这份 “不言自明的眷恋”,比 “直白的伤怀” 更显文人的 “雅致与深沉”。从 “感官体验” 来看,“皓月”(视觉)、“清风”(触觉)、“瑶琴”(听觉)、“玉笛”(听觉)的多感官组合,比原诗 “皓月入帘”(单视觉)、“清风拂面”(单触觉)更显立体,构建出 “沉浸式的怀乡场景”—— 读者仿佛能看到 “皓月当空、清风徐来” 的夜景,听到 “瑶琴叮咚、玉笛悠扬” 的乐声,感受到 “诗人借乐声寄乡愁” 的心境,这种 “多感官体验” 让 “怀乡” 不再是 “文字描述”,而是 “可感可知的场景”,代入感极强。 (二)“半醉松涛”:酒境的感官化,迷茫的真实表达原诗 “满眼柳丝无去处” 中,“柳丝” 虽以 “缠绕” 的意象喻 “迷茫”,却与 “饮酒后” 的状态关联较弱 ——“柳丝” 是 “视觉上的静态意象”,无法体现 “饮酒后微醺时的混沌与动态”,情感的 “酒境贴合度” 不足。修订为 “半醉松涛无去处” 后,“半醉” 与 “松涛” 的组合,让 “迷茫” 从 “视觉的静态” 变为 “听觉的动态、酒境的动态”,更显真实与细腻。从 “酒境贴合” 来看,“半醉” 直接点出 “饮酒后的核心状态”—— 既非 “清醒时的理性”,也非 “烂醉时的麻木”,而是 “半清半浊的混沌”,这种状态下的 “迷茫”,比 “清醒时的焦虑” 更显 “真实与可理解”。“松涛” 的意象则进一步强化了 “酒境”—— 松涛声 “空旷、无定形”,恰如 “半醉时意识的混沌”,诗人听着松涛阵阵,却不知 “人生的去处”,这份 “听觉上的迷茫”,比 “视觉上的柳丝缠绕” 更贴合 “饮酒后” 的感官体验,避免了 “迷茫与酒境脱节” 的问题。从 “情感层次” 来看,“半醉松涛无去处” 的 “迷茫”,是 “有层次的迷茫”——“半醉” 的 “虚” 与 “松涛” 的 “实” 结合,让 “迷茫” 既有 “饮酒后的情绪宣泄”,又有 “清醒时的自我观照”。诗人不回避 “无去处” 的怅惘,却也不沉溺于这份怅惘,而是在 “半醉” 中直面它,这份 “直面” 比 “柳丝” 的 “被动缠绕” 更显 “勇气与坦诚”,也为后续 “五更杏雨有佳期” 的 “清醒希望” 做了更好的铺垫 —— 正是因为 “直面了半醉时的迷茫”,才更能体会 “五更清醒时的希望” 的珍贵。从 “文人特质” 来看,“松涛” 是古典文人常用的 “哲思意象”—— 陶渊明 “抚孤松而盘桓”,李白 “松风吹解带”,松涛的 “壮阔与无定”,常引发文人对 “人生无常、自然永恒” 的思考。修订后的意象,让 “迷茫” 从 “个人的情绪困境” 升华为 “文人对人生的哲思”,诗人听松涛而思 “去处”,本质是 “借自然之象观照内心”,这份 “格物致知” 的智慧,比 “柳丝” 的 “单纯抒情” 更显文人的 “精神深度”。 (三)“江畔”:空间的具象化,怀乡的落地表达原诗 “雁声绕阁至江左” 中,“江左” 是 “长江以东” 的泛称,虽能点明 “故乡的大致方位”,却显 “遥远与空洞”—— 读者无法从 “江左” 中找到 “具体的情感落点”,“怀乡” 的情感难免 “悬浮”。修订为 “雁声绕阁至江畔” 后,“江畔” 的 “具体空间” 让 “怀乡” 从 “泛称的地域思念” 变为 “具体的场景思念”,情感更显落地与真切。从 “空间特质” 来看,“江左” 是 “宏观的地域概念”,涵盖范围广(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缺乏 “可触的细节”;“江畔” 是 “微观的场景概念”,指 “江边的具体地带”,可能是 “故乡的码头、童年的渡口”,这些 “具体的细节” 是 “乡愁的核心载体”。诗人写 “雁声至江畔”,不是 “写雁飞到长江以东”,而是 “写雁飞到故乡的江边”,这份 “具体” 让 “怀乡” 从 “遥远的想象” 变为 “近在眼前的回忆”—— 读者仿佛能看到 “故乡江畔的雁群栖息、渔民归航” 的场景,感受到 “诗人‘雁可归、人未归’的怅惘”,情感的 “真实度” 与 “代入感” 大幅提升。从 “情感关联” 来看,“江畔” 与 “文人的乡愁” 有 “天然的深度绑定”—— 中国文人的 “乡愁”,多与 “水” 相关(如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杜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畔” 是 “故乡水的具象化”,是 “与故乡连接的最直接纽带”。修订后的意象,让 “怀乡” 从 “地域的思念” 变为 “与故乡水的情感连接”,诗人对 “江畔” 的眷恋,本质是对 “故乡水、故乡人的眷恋”,这份 “情感的深度” 比 “江左” 的 “地域概念” 更显厚重。 (四)意象系统的整体联动:酒境、文心、情感的共生修订后的意象系统,并非 “孤立的革新”,而是 “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的有机整体,形成 “酒境 — 文心 — 情感” 的共生链条:“皓月清风” 是 “饮酒后文人抒怀的典型场景”,“瑶琴玉笛” 是 “文人传递情感的典型工具”,“松涛” 是 “文人观照内心的典型媒介”,“江畔” 是 “文人乡愁的典型载体”,“雁声”“梅蕊” 是 “文人怀友的典型符号”,“星火”“红莲”“丹笔” 是 “文人坚守初心的典型象征”。这些意象的联动,让 “饮酒后” 的场景从 “单一的行为” 变为 “完整的文人生活片段”—— 诗人在 “皓月清风” 下饮酒,酒酣后弹 “瑶琴”、吹 “玉笛”,琴笛之声勾起 “江畔” 的乡愁与 “故知” 的怀念,半醉时听 “松涛” 而生迷茫,五更清醒后见 “杏雨” 而怀希望,最终以 “红莲”“丹笔” 立志。整个过程中,意象与 “酒境”(从酣畅到半醉到清醒)、“文心”(从雅趣到哲思到坚守)、“情感”(从豪迈到怅惘到坚定)同步流转,无一处脱节,让 “文人饮酒抒怀” 的场景既 “古典雅致”,又 “真实可感”。 三、结构之妙:起承转合的情感闭环,酒境与心境的同步流转七言排律的 “长篇幅” 既是优势(可充分铺陈情感与叙事),也是挑战(易显松散、无焦点)。《饮酒后感怀》修订版的成功,在于以 “饮酒” 为线索,构建 “起(借酒破题)— 承(悟世理)— 转(怀乡忆旧)— 合(坚守立志)” 的严谨结构,让 “每联有功能、联联有勾连”,形成 “情感的闭环”;同时,结构的推进与 “酒境的变化(酣畅 — 半醉 — 清醒)”、“心境的变化(豪迈 — 通透 — 怅惘 — 坚定)” 完全同步,避免了 “结构与情感脱节” 的问题。 (一)首联 “我借苍天三碗酒,何妨今日百篇诗”:起 —— 借酒破题,定豪迈基调首联作为 “起”,以 “饮酒” 为核心动作,迅速打破 “世俗的沉闷”,奠定全诗 “豁达豪迈” 的基调。“借苍天三碗酒” 的 “借” 字,将 “饮酒” 从 “个人行为” 升华为 “与天地对话” 的壮举,气魄顿生 —— 诗人不是 “独自小酌”,而是 “邀苍天共饮”,这份 “天地为友” 的豪迈,瞬间拉开与 “世俗饮酒” 的距离,显文人的 “旷达与不羁”;“三碗酒” 的 “量”,比 “一杯酒” 更显 “酣畅”,贴合 “酒酣诗兴发” 的场景,为 “百篇诗” 的雅趣做了铺垫。“何妨今日百篇诗” 化用李白 “斗酒诗百篇” 的典故,却不局限于 “文人炫才”,而是传递 “卸下俗务、畅抒胸臆” 的洒脱 ——“何妨” 二字,尽显 “不被功名束缚、不被世俗牵绊” 的态度,诗人借酒的 “酣畅”,激活 “写百篇诗” 的才情,本质是 “借酒打开心门,释放真实的自我”。首联的价值,在于 “快速破题、定调、引情”—— 用 “饮酒” 的动作破 “抒怀” 的题,用 “豪迈” 的情感定全诗的调,用 “百篇诗” 的雅趣引后续的情,为全诗的 “承转合” 铺垫了 “不矫情、不压抑” 的情感基础。 (二)颔联 “功名若水莫言命,得失灵川早悟池”:承 —— 悟世理,显通透心境颔联作为 “承”,承接首联的 “豪迈”,转入 “对人生世理的通透思考”,实现 “情感从外在的豪迈到内在的通透” 的过渡。首联的 “饮酒” 是 “情感的催化剂”,颔联的 “悟理” 是 “催化剂的结果”—— 诗人因酒的 “酣畅” 卸下 “功名的枷锁”,得以 “清醒地观照人生”,这份 “醉后清醒” 比 “清醒时的理性” 更显 “真实与深刻”。“功名若水莫言命” 的 “若水”,是对 “功名本质” 的洞察 —— 功名如 “水”,“利万物而不争” 却也 “易逝而无常”,强求不得,唯有 “顺势而为”;“莫言命” 则是对 “人生态度” 的坚守 —— 不将 “功名的得失” 归咎于 “命运”,而是 “主动承担选择的结果”,这份 “不怨天尤人” 的态度,显文人的 “理性与担当”。“得失灵川早悟池” 的 “灵川”,是对 “得失心境” 的比喻 —— 灵川 “澄澈而能容”,恰如 “能接纳得失的心境”;“早悟池” 则是对 “人生历练” 的总结 —— 诗人历经 “功名的起伏、得失的滋味”,早已在 “心境之池” 中沉淀出 “通透的智慧”,这份 “早悟” 不是 “天生的聪慧”,而是 “岁月的馈赠”。颔联的价值,在于 “为后续的怀乡忆旧铺垫平和心境”—— 唯有 “看淡功名得失”,才能更珍视 “乡愁、友情、初心” 等 “内在的情感与精神”,避免了 “因外在的焦虑而忽视内在的珍贵”,让全诗的情感 “不浮于表面,而有深度”。 (三)颈联 “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雁声绕阁至江畔,梅蕊含烟弄故知”:转 —— 怀乡忆旧,显细腻情感颈联作为 “转”,是全诗 “情感从通透到细腻” 的关键,实现 “叙事从‘悟世理’到‘怀乡怀友’” 的切换。修订后的意象让 “转” 更显 “自然与雅致”—— 首联的 “豪迈”、颔联的 “通透”,为 “怀乡怀友” 的 “细腻” 做了铺垫;“皓月清风” 的场景、“瑶琴玉笛” 的雅器,为 “怀乡怀友” 的 “雅致” 提供了载体,避免了 “情感转折的生硬”。“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 的 “转”,是 “触景生情的怀乡”—— 诗人在 “皓月清风” 下弹瑶琴、吹玉笛,琴笛之声勾起 “对家祠的思念”,“寻隐路” 的 “隐” 字,显 “乡愁的含蓄与深沉”,不是 “直白的回家”,而是 “寻找与故乡精神连接的路”;“寄家祠” 的 “寄” 字,显 “乡愁的克制与雅致”,不是 “直白的哭诉”,而是 “借琴笛之声传递思念”。“雁声绕阁至江畔,梅蕊含烟弄故知” 的 “转”,是 “触景生情的怀友”——“雁声” 是 “归乡的符号”,也常喻 “友人的音讯”(如 “鸿雁传书”),诗人听雁声至江畔,既思念 “故乡”,也思念 “在江畔的故知”;“梅蕊” 是 “文人友情的象征”(如 “折梅寄远”),“含烟弄故知” 的 “弄” 字,将梅蕊拟人化,仿佛 “梅蕊如故而般含烟问候”,这份 “拟人化的互动”,让 “怀友” 的情感从 “直白的思念” 变为 “含蓄的共鸣”。颈联的价值,在于 “让全诗的情感从‘外在的豁达’深入‘内在的深情’”—— 诗人不只是 “看淡功名的理性者”,更是 “珍视乡愁与友情的感性人”,这份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让 “文人形象” 更显立体、真实,避免了 “只谈哲思、不谈情感” 的空洞。 (四)中联 “游子独眠伤别恨,少年曾梦折仙枝”“寒窗敢问平凡事,星火追光心自持”:转深化 —— 忆旧连今,显初心坚守中联作为 “转深化”,进一步将 “情感从怀乡怀友推向‘忆旧与当下的初心坚守’”,实现 “叙事从‘过去的情感’到‘当下的行动’” 的切换,为尾联的 “合” 做铺垫。“游子独眠伤别恨,少年曾梦折仙枝” 的 “转深化”,是 “今昔对比的忆旧”——“游子独眠” 的 “今”,是 “漂泊的孤寂”;“少年曾梦” 的 “昔”,是 “高远的志向”。诗人在 “独眠” 的孤寂中回望 “少年追梦” 的豪情,不是 “沉溺于过去的美好”,而是 “从过去的初心中汲取力量”——“折仙枝” 的 “仙枝”,喻 “非凡的成就与纯粹的初心”,这份 “初心” 是 “对抗当下孤寂的武器”,让 “伤别恨” 的怅惘不再是 “消极的情绪”,而是 “积极的动力”。“寒窗敢问平凡事,星火追光心自持” 的 “转深化”,是 “境遇与志向的结合”——“寒窗” 的 “当下境遇”,是 “平凡与艰辛”;“星火追光” 的 “当下行动”,是 “微小与坚定”。诗人 “敢问平凡事”,显 “接纳平凡的勇气”;“星火追光心自持”,显 “坚守初心的决心”。这份 “接纳与坚守的统一”,让 “文人形象” 从 “怀乡忆旧的感性人” 变为 “直面现实的行动者”,避免了 “只谈情感、不谈行动” 的脆弱。中联的价值,在于 “让全诗的情感从‘回忆的怅惘’转向‘当下的坚定’”—— 诗人不只是 “回望过去的怀旧者”,更是 “立足当下的追梦人”,这份 “过去与当下的连接”,让 “初心” 不再是 “空洞的口号”,而是 “具体的行动”,为尾联的 “立志” 奠定了 “行动的基础”。 (五)尾前联 “半醉松涛无去处,五更杏雨有佳期”+ 尾联 “红莲立志生南国,丹笔虚怀卧短篱”:合 —— 立志坚守,显精神升华尾前联与尾联作为 “合”,实现 “情感从迷茫到希望、从行动到立志” 的最终升华,完成 “全诗的情感闭环”。尾前联 “半醉松涛无去处,五更杏雨有佳期” 的 “合过渡”,是 “从迷茫到希望的情感转折”——“半醉松涛” 的 “迷茫”,是 “饮酒后的暂时混沌”;“五更杏雨” 的 “希望”,是 “清醒后的坚定期许”。“五更” 是 “黑暗将尽、光明将至” 的时刻,“杏雨” 是 “春日生机、美好降临” 的象征,诗人借 “杏雨有佳期” 传递 “迷茫过后必有希望” 的信念,为尾联的 “立志” 铺垫 “积极的情感基调”。尾联 “红莲立志生南国,丹笔虚怀卧短篱” 的 “合核心”,是 “从希望到立志的精神升华”——“红莲” 的意象,化用 “红豆生南国” 的古典典故,却将 “相思的红豆” 改为 “立志的红莲”,取红莲 “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洁特质,喻 “在平凡境遇中仍坚守志向的品格”;“丹笔” 的意象,是 “文人精神的核心符号”,喻 “以笔为器、以文传情、坚守真意的操守”;“虚怀卧短篱” 的 “卧短篱”,喻 “身处平凡境遇却保持谦卑的姿态”。尾联的价值,在于 “让全诗的情感从‘当下的行动’升华为‘长远的精神坚守’”—— 诗人的 “立志”,不是 “追求功名的功利”,而是 “坚守品格与操守的精神追求”;不是 “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 “立足平凡的坚定”。这份 “精神升华”,让全诗的 “饮酒抒怀” 从 “个人的情感宣泄” 升华为 “文人精神的传承”,完成 “起承转合” 的情感闭环。 四、精神之深:文人品格的当代投射,古典智慧的现实回应《饮酒后感怀》的价值,远不止 “形制的严谨” 与 “意象的革新”—— 更深层的是,它以 “文人精神” 为内核,对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如 “功名焦虑”“乡愁迷茫”“平凡焦虑”)做出了 “古典而深刻的回应”,让 “饮酒抒怀” 不再是 “古代文人的孤芳自赏”,而是 “当代人的精神滋养”。这种 “文人精神”,具体体现为 “以雅趣化俗愁的情感智慧”“以文心守真意的品格坚守”“以哲思解世困的认知超越” 三大维度。 (一)以雅趣化俗愁:文人的情感转化智慧世人的愁绪多是 “直白的苦”—— 乡愁是 “想家的孤寂”,迷茫是 “无措的焦虑”,得失是 “计较的烦忧”;而文人的智慧,在于以 “雅趣” 为舟,将这些 “俗愁” 渡向 “精神的彼岸”,让情感不再是 “拖累”,而是 “滋养文心的养分”。 1. 乡愁:从 “游子独眠的孤寂” 到 “瑶琴玉笛的寄怀”世人言乡愁,多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直白牵挂,甚至是 “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焦虑;而诗人笔下的乡愁,是 “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 的雅致寄托 —— 它不是 “对着家的方向叹息”,而是 “在皓月之下、清风之中,以瑶琴弹一曲乡音,以玉笛吹一段故调,让琴音笛韵顺着风,飘向故乡的家祠”。这里的 “瑶琴玉笛”,是 “情感转化的工具”—— 琴音的清越稀释了 “独眠” 的孤寂,笛韵的悠扬沉淀了 “别恨” 的焦虑,让 “乡愁” 从 “消极的情绪” 变为 “积极的精神共鸣”。诗人思念的,不只是 “家祠的砖瓦”,更是 “与故乡相连的文化根脉”;传递的,不只是 “个人的牵挂”,更是 “文人以雅艺安放情感” 的智慧。这种 “雅化” 的乡愁,给当代 “漂泊者” 的启示是:乡愁不必是 “软肋”,可以是 “以雅艺为纽带,与故乡精神对话” 的铠甲 —— 在陌生的城市中,弹一曲乡音、写一段文字,就能让 “乡愁” 成为 “对抗孤独的力量”。 2. 迷茫:从 “无去处的焦虑” 到 “半醉松涛的哲思”世人遇迷茫,多是 “前路漫漫,不知往哪走” 的慌乱,甚至是 “自我否定的焦虑”;而诗人笔下的迷茫,是 “半醉松涛无去处” 的从容观照 ——“半醉” 不是 “沉沦”,而是 “跳出世俗视角” 的契机:微醺中,耳听松涛阵阵,明知 “无去处”,却不焦虑,反而在松涛的回响里思考 “何为‘去处’”;“松涛” 不是 “噪音”,而是 “格物致知” 的媒介:松涛无定形,却能响彻山林,恰如人生的 “去处” 不必是 “固定的终点”,可以是 “随遇而安的前行”。这种 “雅化” 的迷茫,是 “认知转化的智慧”—— 诗人不把 “无去处” 当 “绝境”,而是当 “停下来观照内心” 的间隙,在 “半醉” 的混沌中 “倾听内心的声音”,在 “松涛” 的无定中 “领悟人生的无常”。这种智慧给当代 “迷茫者” 的启示是:迷茫不必是 “恐惧的困境”,可以是 “以哲思为镜,观照内心的契机”—— 不必急于 “找到出路”,可以像欣赏松涛的无定一样,接纳 “人生的不确定”,在 “从容的等待” 中找到 “内心的方向”。 3. 得失:从 “计较的烦忧” 到 “灵川若水的通透”世人谈得失,多是 “得则喜、失则悲” 的功利计较,甚至是 “因得失而迷失自我”;而诗人笔下的得失,是 “功名若水莫言命,得失灵川早悟池” 的哲思通透 ——“若水” 不是 “否定功名”,而是 “以自然喻人生” 的格物智慧: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却始终奔流向海,恰如功名可遇不可求,却不能偏离 “向上向善” 的本心;“灵川” 不是 “空泛的澄澈”,而是 “历经世事后的精神沉淀”:灵川的清澈,是因为它能容纳泥沙却不被污染,恰如人生的通透,是因为能接纳得失却不被得失绑架。这种 “雅化” 的得失观,是 “价值转化的智慧”—— 诗人不把 “得失” 当 “人生的唯一标尺”,而是当 “精神的历练”,在 “得” 中 “感恩”,在 “失” 中 “成长”。这种智慧给当代 “内卷者” 的启示是:得失不必是 “焦虑的来源”,可以是 “以自然为师,领悟人生的课堂”—— 不必被 “KPI、名利” 绑架,可以像水一样 “柔韧”,像灵川一样 “澄澈”,在 “顺势而为” 中实现 “自我价值”。 (二)以文心守真意:文人的品格坚守“文心” 是文人的灵魂 —— 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责任,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风骨,是 “于平凡处见不凡” 的敏锐。《饮酒后感怀》中的 “文人精神”,本质是 “以文心守真意” 的品格坚守,在当代语境下,这种坚守表现为 “对功名的清醒、对平凡的接纳、对俗务的超越” 三大维度。 1. 对功名:守 “丹笔写真心” 的本真,拒 “趋炎附势” 的俗态世人追功名,多是 “为稻粱谋” 的功利,甚至是 “为功名而放弃初心”;而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红莲立志生南国,丹笔虚怀卧短篱” 的坚守 ——“丹笔” 是 “文心的核心符号”:它可以写 “百篇诗” 的才情,也可以写 “平凡事” 的真诚,却绝不写 “违心的奉承、趋炎的俗文”;“虚怀卧短篱” 是 “文人的品格姿态”:即便身处 “短篱” 般的平凡境遇,也保持 “虚怀若谷” 的谦卑,却绝不因 “求功名” 而弯下 “文心的脊梁”。诗人 “勤习诗书敬先贤” 的 “敬”,不只是 “敬先贤的才情”,更是 “敬先贤以文守真” 的风骨 —— 如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执着,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情怀。这种坚守给当代 “追名者” 的启示是:追求 “成功” 不必 “放弃真心”,可以像诗人守 “丹笔” 一样,在 “功利的世界” 中保持 “精神的纯粹”,让 “成功” 成为 “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而非 “迷失自我的目的”。 2. 对平凡:守 “星火追光” 的初心,拒 “躺平摆烂” 的俗念世人遇平凡,多是 “甘于平庸” 的懈怠,甚至是 “因平凡而自我否定”;而诗人对平凡的态度,是 “寒窗敢问平凡事,星火追光心自持” 的坚守 ——“寒窗” 是 “文人的平凡境遇”,却 “敢问平凡事”:不回避平凡的琐碎,不羞耻平凡的普通,反而以 “文人的敏锐” 从平凡中找 “真意”;“星火追光” 是 “文人的初心坚守”:即便梦想如 “星火” 微弱,也 “心自持” 地追寻,不因 “平凡” 而放弃 “不凡的初心”,不因 “无人看见” 而停止 “发光”。诗人 “少年曾梦折仙枝” 的 “梦”,不只是 “梦仙枝的不凡”,更是 “梦少年以心追梦” 的纯粹 —— 这份 “纯粹”,不因 “岁月的流逝、境遇的平凡” 而褪色。这种坚守给当代 “平凡人” 的启示是:过 “平凡生活” 不必 “放弃梦想”,可以像诗人 “星火追光” 一样,在 “平凡的日常” 中保持 “初心的炽热”,让 “平凡” 成为 “坚守初心的底色”,而非 “放弃梦想的借口”。 3. 对俗务:守 “诗酒趁年华” 的雅兴,拒 “被俗务绑架” 的庸碌世人陷俗务,多是 “被柴米油盐磨平棱角” 的麻木,甚至是 “因俗务而失去自我”;而诗人对俗务的态度,是 “我借苍天三碗酒,何妨今日百篇诗” 的坚守 ——“三碗酒” 不是 “逃避俗务的麻醉”,而是 “文人以酒启文心” 的雅兴:借酒打破俗务的束缚,激活 “写百篇诗” 的才情;“百篇诗” 不是 “不食人间烟火的空谈”,而是 “文人以文抗俗” 的武器:用诗的雅致,对抗俗务的琐碎;用文的真诚,消解庸碌的麻木。诗人 “瑶琴玉笛寄家祠” 的 “雅”,不只是 “雅器的使用”,更是 “文人以雅趣对抗俗务” 的智慧 —— 这份 “智慧”,让 “俗务” 不再是 “生活的全部”,而是 “雅趣的反衬”。这种坚守给当代 “忙碌者” 的启示是:应对 “柴米油盐” 不必 “失去雅趣”,可以像诗人 “诗酒趁年华” 一样,在 “忙碌的日常” 中留一份 “雅兴” 给自己,让 “雅趣” 成为 “对抗庸碌的解药”,而非 “遥不可及的奢望”。 (三)以哲思解世困:文人的认知超越文人的 “精神深度”,在于以 “格物致知” 的哲思,帮自己跳出 “世俗的局限”,从 “情绪的困境” 走向 “精神的通透”。《饮酒后感怀》中的 “哲思”,不是 “玄虚的空谈”,而是 “基于自然、基于人生历练” 的认知,对当代人的 “三大世困” 做出了深刻回应。 1. 解 “乡愁之惑”:乡愁不是 “羁绊”,而是 “精神的根脉”当代人怕乡愁,多是怕 “乡愁成为前行的羁绊”,甚至是 “因乡愁而不敢远行”;而诗人的哲思,是 “皓月清风寻隐路” 的启示 ——“寻隐路” 不是 “寻找归隐故乡的路”,而是 “寻找与乡愁和解的路”:乡愁不是 “绑住脚步的绳”,而是 “提醒自己‘从哪来’的根”。“家祠” 不只是 “祭祀的建筑”,而是 “与祖先对话、与文化相连” 的精神锚点;“江畔” 不只是 “地理的坐标”,而是 “与故乡记忆、与童年时光” 的情感纽带。诗人 “瑶琴玉笛寄家祠” 的 “寄”,本质是 “与故乡精神对话”,这份 “对话” 让 “乡愁” 从 “羁绊” 变为 “力量”—— 在陌生的城市中,想到 “家祠的方向、江畔的风景”,就能获得 “继续前行的勇气”。这种哲思给当代 “漂泊者” 的启示是:乡愁不必 “放下”,可以 “带着走”—— 带着乡愁的根脉前行,反而更清楚 “往哪去”,让 “乡愁” 成为 “精神的灯塔”,而非 “前行的负担”。 2. 解 “迷茫之惑”:迷茫不是 “绝境”,而是 “觉醒的前奏”当代人怕迷茫,多是怕 “迷茫找不到出口”,甚至是 “因迷茫而自我放弃”;而诗人的哲思,是 “半醉松涛无去处,五更杏雨有佳期” 的启示 ——“半醉松涛” 是 “迷茫的状态”:半醉是 “不清醒的混沌”,松涛是 “无方向的回响”,却恰是 “停下来思考” 的契机;“五更杏雨” 是 “觉醒的希望”:五更是 “黑暗将尽的时刻”,杏雨是 “生机萌发的象征”,暗示 “迷茫过后,必有佳期”。诗人的 “迷茫”,不是 “绝望的终点”,而是 “觉醒的前奏”—— 在 “半醉” 的混沌中,他没有 “放弃思考”,而是 “倾听松涛的回响、观照内心的声音”;在 “五更” 的清醒中,他没有 “忘记希望”,而是 “期待杏雨的降临、相信未来的美好”。这种哲思给当代 “迷茫者” 的启示是:迷茫不必 “恐惧”,可以 “接纳”—— 接纳 “迷茫是人生的常态”,在 “迷茫中沉淀、在等待中觉醒”,让 “迷茫” 成为 “成长的阶梯”,而非 “人生的绝境”。 3. 解 “得失之惑”:得失不是 “终点”,而是 “成长的养分”当代人怕得失,多是怕 “失去后一无所有”,甚至是 “因得失而否定自我”;而诗人的哲思,是 “功名若水莫言命,得失灵川早悟池” 的启示 ——“若水” 是 “接纳得失的柔韧”:水失去 “容器的形状”,却获得 “奔涌的自由”,恰如人生失去 “功名的光环”,却可能获得 “精神的通透”;“灵川” 是 “消化得失的智慧”:灵川接纳 “泥沙的浑浊”,却最终沉淀出 “清澈的本质”,恰如人生接纳 “得失的起伏”,却最终历练出 “成熟的心态”。诗人的 “得失观”,不是 “消极的放弃”,而是 “积极的转化”—— 他不把 “得” 当 “永恒的拥有”,而是 “感恩的馈赠”;不把 “失” 当 “彻底的失去”,而是 “成长的养分”。这种哲思给当代 “焦虑者” 的启示是:得失不必 “计较”,可以 “转化”—— 把 “得” 转化为 “继续前行的动力”,把 “失” 转化为 “完善自我的契机”,让 “得失” 成为 “精神的养分”,而非 “焦虑的来源”。 五、普世之韵:跨越时空的人心契合,文人精神的当代引领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不仅要 “传承古典诗艺”,更要 “传递普世情怀”—— 让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读者,都能从中 “看见自己、获得力量”。《饮酒后感怀》的普世价值,在于它没有 “俯就世俗” 的迎合,而是 “以文人精神照亮世俗” 的引领 —— 让普通人的情感有了 “精神厚度”,让世俗的困境有了 “文气解法”,实现 “普世情怀” 与 “文人精神” 的深度共生。 (一)对 “漂泊者”:在乡愁中见 “文化根脉”,获得 “精神的归属感”当代社会的 “漂泊者”(如 “北漂”“沪漂”“深漂”),多有 “游子独眠” 的孤寂体验 —— 他们远离故乡,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深夜独处时难免泛起乡愁,甚至因 “文化差异、身份认同” 而感到 “精神的无依”。《饮酒后感怀》中的 “乡愁”,给 “漂泊者” 的不只是 “情感的共鸣”,更是 “精神的归属感”—— 诗人 “瑶琴玉笛寄家祠” 的 “寄”,本质是 “与故乡文化根脉的连接”,这份 “连接” 让 “漂泊者” 明白:乡愁不只是 “对亲人的牵挂”,更是 “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应对乡愁,不只是 “回家看看”,更是 “以雅艺、以文字传承故乡文化”。例如,一位在上海打拼的四川 “漂泊者”,读 “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 时,可能会想起 “故乡的茶馆、川剧的唱腔”,进而尝试 “在上海组织川剧小聚、写家乡的散文”,让 “乡愁” 从 “孤寂的情绪” 变为 “传承文化的行动”,获得 “精神的归属感”。这种 “引领”,比 “单纯的情感共鸣” 更有价值 —— 它让 “漂泊者” 不再 “被动承受乡愁”,而是 “主动以文化传承对抗孤独”。 (二)对 “追梦者”:在迷茫中见 “文心初心”,获得 “坚持的勇气”当代社会的 “追梦者”(如青年学生、创业者、职场新人),多有 “半醉松涛无去处” 的迷茫体验 —— 他们心怀 “少年曾梦折仙枝” 的豪情,却在 “寒窗敢问平凡事” 的现实中感到 “无力与困惑”,甚至因 “挫折、质疑” 而 “放弃初心”。《饮酒后感怀》中的 “坚守”,给 “追梦者” 的不只是 “情感的共鸣”,更是 “坚持的勇气”—— 诗人 “星火追光心自持” 的 “持”,本质是 “文人对初心的坚守”,这份 “坚守” 让 “追梦者” 明白:追梦不只是 “追求宏大的成功”,更是 “坚守纯粹的初心”;应对迷茫,不只是 “寻找外在的方向”,更是 “倾听内心的声音”。例如,一位创业失败的 “追梦者”,读 “半醉松涛无去处,五更杏雨有佳期” 时,可能会从 “诗人接纳迷茫、等待希望” 的态度中获得勇气,明白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觉醒的前奏”,进而 “重新梳理初心、调整方向”,让 “迷茫” 从 “绝望的困境” 变为 “成长的契机”。这种 “引领”,比 “单纯的励志口号” 更有力量 —— 它让 “追梦者” 不再 “盲目追求结果”,而是 “从容坚守初心”。 (三)对 “平凡人”:在庸碌中见 “雅趣人生”,获得 “生活的诗意”当代社会的 “平凡人”(如普通职员、家庭主妇、退休老人),多有 “被俗务绑架” 的庸碌体验 —— 他们过着 “柴米油盐” 的平凡生活,却因 “琐碎、重复” 而感到 “精神的麻木”,甚至觉得 “生活没有意义”。《饮酒后感怀》中的 “雅趣”,给 “平凡人” 的不只是 “情感的共鸣”,更是 “生活的诗意”—— 诗人 “我借苍天三碗酒,何妨今日百篇诗” 的 “雅”,本质是 “文人以雅趣对抗庸碌” 的智慧,这份 “智慧” 让 “平凡人” 明白:平凡生活不只是 “柴米油盐的琐碎”,更是 “诗酒相伴的雅致”;应对庸碌,不只是 “被动接受麻木”,而是 “主动创造诗意”。例如,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读 “瑶琴玉笛寄家祠” 时,可能会从 “诗人以雅器传情” 的方式中获得启发,尝试 “学习古筝、练习书法”,在 “照顾家庭的间隙” 留一份 “雅趣” 给自己,让 “平凡生活” 从 “琐碎的重复” 变为 “诗意的创造”。这种 “引领”,比 “单纯的心灵鸡汤” 更有意义 —— 它让 “平凡人” 不再 “抱怨生活的平庸”,而是 “主动为生活添彩”。 (四)普世情怀的本质:文人精神是 “灵魂之光”《饮酒后感怀》的普世情怀,之所以 “有深度、有力量”,核心在于 “文人精神” 是其 “灵魂之光”—— 它不是 “浅层次的情绪认同”(如 “我也想家”“我也迷茫”),而是 “深层次的精神引领”(如 “如何以雅趣化乡愁”“如何以初心抗迷茫”);它不是 “迎合世俗的价值观”(如 “追求成功、逃避平凡”),而是 “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如 “坚守真意、创造诗意”)。这种 “引领”,让 “普世情怀” 不再是 “大众的平均认知”,而是 “文人精神的向下渗透”—— 它让普通人明白:“雅趣” 不是 “文人的专利”,而是 “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生活态度”;“初心” 不是 “年轻人的空想”,而是 “每个人都能坚守的精神内核”;“哲思” 不是 “学者的空谈”,而是 “每个人都能领悟的人生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饮酒后感怀》的普世价值,是 “古典文人精神在当代的复活”—— 它让 “瑶琴玉笛” 的雅趣、“星火追光” 的初心、“灵川若水” 的哲思,不再是 “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 “当代人可以践行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古典诗歌 “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的生命力所在。 结语:古典诗艺的当代觉醒,文人精神的诗意传承《饮酒后感怀》(平水韵・七言排律)修订版,是一首 “形制与内容高度统一、古典与当代深度共鸣、文人精神与普世情怀共生” 的佳作。它以 “严谨的排律形制” 为骨,展现了对古典诗艺的娴熟驾驭;以 “革新的意象系统” 为肉,构建了 “酒境、文心、情感” 的立体场景;以 “深邃的精神内涵” 为魂,传递了 “以雅趣化俗愁、以文心守真意、以哲思解世困” 的文人精神;以 “温暖的普世情怀” 为韵,为当代人提供了 “对抗焦虑、坚守初心、创造诗意” 的精神滋养。在快节奏、高焦虑的当代社会,这首诗的意义远超 “一首古典诗歌”—— 它是 “古典诗艺的当代觉醒”,证明 “严格的格律” 可以与 “鲜活的当代情感” 共生;它是 “文人精神的诗意传承”,证明 “雅致的文人品格” 可以为 “世俗的精神困境” 提供解法;它是 “人与自然的重新连接”,证明 “以自然为镜的哲思” 可以帮助当代人 “找回内心的平静”。读《饮酒后感怀》,我们读到的不只是 “一首饮酒抒怀的诗”,更是 “一种对抗庸碌的生活方式”、“一种坚守初心的人生态度”、“一种连接古今的精神共鸣”。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可以像诗人一样 —— 留一份 “瑶琴玉笛” 的雅趣,守一颗 “星火追光” 的初心,怀一份 “灵川若水” 的通透,在世俗中做一个 “有文心、有风骨、有哲思” 的人,让 “古典的诗意” 照亮 “当代的人生”。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9日 05:59:16     分类:诗词理论
   25         0
[诗:七律] 金蛇祐华夏
金蛇送福万家乐,瑞雪迎春华夏红。天赐印台欢喜地,龙吟漆水吉祥风。宏图伟业多豪士,千卷文章感昊穹。百姓安康跟党走,人民政府建奇功。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9:20:34     分类:诗
   6         0
[诗:七言排律] 酒后抒怀
我借苍天三碗酒,何妨今日百篇诗。 功名若水莫言命,得失灵川早悟池。 皓月清风寻隐路,瑶琴玉笛寄家祠。 雁声绕阁至江畔,梅蕊含烟弄故知。 游子独眠伤别恨,少年曾梦折仙枝。 寒窗敢问平凡事,星火追光心自持。 半醉松涛无去处,五更杏雨有佳期。 红莲立志生南国,丹笔虚怀卧短篱。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9:18:55     分类:诗
   30         0
[古风] 莫欺青山
莫欺青山不能言,坐看风云千万年。花香鸟语有穷日,我自凌雪护楼关。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7日 20:45:53     分类:诗
   50         1
[新诗] 夏夜之伤
凌晨两点楼下喝酒吃饭的吵闹声才逐渐变弱好不容易闭上眼睛蚊子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我一次又一次醒来消灭他们而这种生物一波又一波的向我袭来天快亮了喜鹊又开始在窗户前兴奋地工作似乎世间有万千美好降临太阳出来了马路开始繁忙起来汽车声 生意人的买卖声 施工声 说不清的嘈杂声就连知了也拼命地展示存在阳光照进屋里凉风偶尔轻抚身体新的一天又重新开始时间并没有停留一切并没有停止只是自己还是那个彻夜难眠的人拖着疲惫不堪的皮囊在高温下头晕脑胀的生活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9日 16:29:01     分类:新诗苑
   64         0
[诗:七绝] 诗心书梦
星辰酿酒敬苍龙,明月入怀驾仙鹤。天地做师立本心,圣贤指道践言诺。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9日 16:03:04     分类:诗词选刊
   64         2
[新诗] 梦想有时候
谁不是把如白纸般的梦想撕成碎片再揉成纸团然后吃在嘴里慢慢咀嚼最后通过消化道排除才有机会体会成长的经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生有时候不是你一个人很无助有时候你会遇到和你一样渴望被关心的人有时候我们都想伶仃大醉然后抱头大哭有时候我们孤独到不知为何茫然有时候我们多么渴望梦想能够照亮前行的路有时候我们怀念过去有时候我们憧憬未来有时候终点明明很近而我们却无力再奔跑有时候黎明就要到来而我们赖在床上不想睁眼这就是为何梦想永远是梦想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20:59:24     分类:诗
   75         0
[诗:七律] 赠郑宜虎先生
四海诗文香灞水,太白笔意润群贤。相逢驿馆畅辽阔,此去归帆有旧言。前辈雅真怀若谷,故乡儒士响云天。他年再会斟醇酒,醉卧东城不羡仙。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28日 15:00:28     分类:诗
   77         0
[诗:七律] 赠东华食府馆主人王亮兄弟
胸怀鸿志达千里,肝胆英姿接五湖。酒美饭香欢满座,主诚客兴醉姑苏。相逢漆水成兄弟,谈笑铜川遇圣儒。岁月独怜君子义,山河尽奏友情符。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8日 18:59:26     分类:诗词选刊
   89         4

1 2
  • 19 条记录 第 1 页/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