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斋吟草选》序
熊国平
吴神保先生将所作诗词选稿送给我看。我反复诵读,渐觉唇齿生香,感奋莫名。
先生曾是我市司法环保领域的一名领导干部,秉承诗以言志的传统,将所见所思所感注于笔端,写成不少优美诗篇。特别是退休后,先生浸润其中,笔耕不辍,遂成大观。“少壮功名成粪土,老来诗赋堕痴狂”(《七十抒怀其一》),“堪惜夕阳红照晚,诗文好养贱皮囊”(《花甲感怀.其一》),“丰收画里无边景,尽在桑榆夕照间”(《次韵邹今希诗体自传回思录之自奉八首奉和》),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
先生深受时代先进思想的启迪和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对社会人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其诗内容广泛。有对社会民生的高度关注,如“舟行惊水浅,谁解洞庭愁”(《隆冬乘舟过洞庭》),“一寸膏田一斗粮,野游神往稻花香”(《春游紫薇村其三》);有对国家安危的深切系念,如“应是蚩尤留战甲,居安毋忘敌蛮夷”(《梅山貂皮树》),“衣食无忧国事忧,海疆风卷逆潮流”(《遣怀》);有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思考,如“立身原在土,淡泊养精神”(《根瘤》),“洞明世上千千物,还看心头一盏灯”(《丙申元宵夜偶拾》);有对亲人朋友的深情眷顾,如“黑发如云唤我瞧,哈哈一乐挂眉梢,原来老伴赶时髦”(《浣溪沙.老妻染发》),“一说游玩一阵风,一园欢乐一顽童”(《渔歌子.外孙天昊四周岁逛公园》);有对历史人文的认真反思,如:“太息圣明君主意,神坛何计庇元元”(《天坛遐思》),“若为民生多尽瘁,蜀中岂作魏旗台”(《读史评孔明》);有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无情讽刺,如:“持竿试作扪心问,谁饵谁钩谁钓谁”(《请钓》),“或问惶惶惊刺手,可曾起意入私囊”(《刺玫瑰》);更多的,还是对身边美景和晚年幸福生活的描绘,如“书剑声清树影移,爷孙牵手向晨曦”(《爷孙踏歌》),“雪花仙子邀同醉,妒煞呼呼老北风”(《元旦前夕相约天元》),“常将卷帙当知己,或为儿孙作小工”(《次韵徐烈威先生古稀述怀》)。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先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金声玉振,昂扬激越,令人感奋。
先生学养深厚,又有“一字难安梦里求,夜吟晓不休”(《长相思.和寒秋学诗》)的认真劲头,所作多精品。其诗意旨鲜明圆满,章法承转有序,语言奇倔老辣,韵律规矩安稳。细读之下,觉得先生独特的美学趣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在奇倔雄壮。美有优美和壮美,虽无高下之分,却有旨趣之别。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天地中蕴含着雄奇壮阔的大美,先生得之,把对崇高道义的追求、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人道的挚爱,形诸笔端,其诗大多属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显出一种赳赳武步、傲岸奇倔之美。
先生写景,多为“人化的自然”。“扎地虬根壮,筤竿直向天 ”(《竹韵》) ,“楼阁连云起,花畦舞蝶忙“(《沧水铺碧云峰村采风》),“千里明珠次第镶,青霄直挂一梯长”(《资江梯级开发感赋》),此类句子在诗中俯拾即是,写小景亦显雄壮。
先生言志,必可拏云。“年味尚留连,钟声催步武”(《正月初十小聚芙蓉春意浓得聚字》),“志高天地小,风劲鹄鸿翩”(《临屏偶成》)。“漫道居闲无块垒,从来求索不零丁”(《读文天祥过零丁祥感赋》),气概是何等沉雄豪迈。
先生抒情,浓郁热烈。“民生国运四时景,书剑秋寒两鬓霜”(《七十抒怀》),“举杯汤药热,相对已忘秋”(《戊戌中秋陪老妻住院就医》),“茫茫天际飞鸿远,捷报传来泪眼看”(《次韵陆游书愤五》),沉情郁结,其势欲奔,尽显奇壮之美。由此观之,先生之诗,实为生命之歌。
其二,在质实自然。古人云:“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章句下》),“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淮南子.本经训》),“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淮南子.缪称训》)。先生深谙艺术的本质,不作概念的推理演绎,而是将对对象世界的审美创造,以适当的语言形式加以表达,所写多为用心感受到的实情实景。唯其实,则无空泛酸腐之气。“闻鸡时起舞,乐道食无鱼”(《依韵为文烈初晋遐龄寿》),“鸡鸣听三省,血战向前方”(《过杜鹃草堂 》),都是以鲜活的内容支撑起充沛的情感。唯其实,则显得趣味横生。“拍桌呼牌友,拉腔唱古今”(《吴老师邀聚清溪村》),“常绿树荫下,爷孙比影长”(《题智智四周岁照》),这些典型化的细节,叫人忍俊不禁。唯其实,则显得清新刚劲。“披云趁雨御风行,欲访诗乡下洞庭”(《访沅江共华农民诗社》),“邑中故事长流水,坝上风光向晚晴”(《春游鱼形山》),字里行间洋溢着质朴乐观的情绪。唯其实,则显得含蕴无穷。“临轩欲晒心田湿,又见云飞卷落霞”(《暮春滨江即景》),“天外陶然方外客, 竹林栖老岭头云”(《已亥暮再游安宁竹谷 》)等等,无不给人以驰骋想象的空间。通读先生之诗,深感无矫揉造作之伪,有质实耿介之风,年愈老而更加洒脱恣肆,杜诗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也即先生之谓也。
其三,在辩证把握。中国传统艺术强调主客、有无、虚实、大小、疏密、刚柔、动静等范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联。《淮南子.说林训》中说,“视于无形, 则得其所见矣,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说的就是这种辩证关系。皎然论诗要六至,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大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先生追求自然趣味,对于这些技法的娴熟运用,于诗中随处可见。首先是主客体的辩证把握。“路转青山秀,心怡野菊香。林深筠竹暗,神定雀鹰扬。爽气和云翥,高峰在足旁。回眸天地小,绝顶好风光。”(《登碧云峰》),这里心与物、物与物之间,互动相生,对应成景,劲风扑面,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主客体的统一,用于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和理趣追寻,更是妙趣天成、耐人寻味。“看似巅峰一步遥,行来十里隔青霄。几多眼底分明事,道是风标不是标”(《登寨子仑途中》),颇有宋人理趣诗的味道。
其次是技法上的辩证把握。“喊泉龙出浴,钓趣水含情”(《应孝凯邀游安宁竹谷得生字》),动静相宜。“床前霜鬓理,梦里野田飞”(《三弟病房寄怀》),虚实相生。“九曲盘龙接续行,阳骄汗滴悄无声”(《毛主席纪念堂前》),无声胜有声。“欲挽斜阳归去矣,长车梦断几番回”(《长车梦回》),一波三折。“纵使长碑无一字,幽幽众口起烽烟”(《次韵桃花源主咏武则天》),有与无相统一。“无奈薄窗关不住,三更熬到五更天”(《深夜噪声》),心绪之烦与时间之慢,相衬而增。“行将零落飞霜地,犹与人间一抹红”(《枫》),白色和红色因对照而愈加鲜明。“阿哥阿妹洋模样,村尾村头小汽车”(《依前韵再赋今日田园》),人景谐和,生活气息倍增。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不一而足,为先生之诗平添不少艺术感染力。
再次,是对言外之意的追求。司空图论诗,很崇尚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他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与极浦书》)。说的虽玄,其实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思无限。诗词意境鲜明而深邃者,其庶几乎?先生之诗,直抒胸臆者多,然仔细揣摩,意在言外者也多。“梦里依稀丫角伴,几回笑醒少时家”(《梦回儿时乡居》),字面外作者的故园情、年轻态、幸福感也跃然纸上。“此夜观星海,悠然见白云”(《辛丑孟夏吉日拙荆本命年诞辰与语》),在星海白云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先生对妻子热烈而深沉的情感,真诚而良好的祝愿。“黑乌塘上离离草,白水田边历历声。日影常随人影动,农车常继纺车鸣”(《先父母百岁诞辰祭》),让人联想出一连串的象外之象,传达出先生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深情。“坎坷万里兴亡路,应记南湖那叶舟”(《遣怀》),结句点题,既收束有力,又引发许多思考。先生善用比兴,也为诗增添了不少兴味和蕴藉。“漫道此行秋雨密,诗情应比雨丝长”(《丙申晚秋重访乌嘴罗文村》),以雨丝喻诗情,增添不少神韵。“漫漫江边路,滔滔不尽情”(《吊屈原》),开篇起兴,益显缅怀之情的绵远悠长。等等这些,足见先生诗力之深厚。
以上浅识,恐词不达意,且作引玉之砖,以求教于方家。是为序。
(作者熊国平,原中共益阳市委组织部二级巡视员、副部长,现为益阳市诗词家协会顾问,益阳市桃花仑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