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后记】乱世枭雄
高季兴(858—928)的传奇始于一场身份撕裂——从汴州奴仆到荆南藩王,其“无赖”与“俊英”的双重标签,恰是五代十国生存哲学的绝佳注脚。朱温养子的身份赋予他崛起资本,而“市井城邑破败不全”的烽火荆南,则成为其治理能力的试炼场。招抚流民、缮甲兴商、任贤用能,这些举措在诗中凝练为“扼江兴贾庶民宁”的民生图景,亦印证了史书所载“季兴务农训武,吏民安之”的评价。
“赖”与“英”的辩证关系,折射出山河破碎时代的小国智慧。诸国“高赖子”的讥讽,实为对其周旋强国、保境安民策略的无奈承认。诗中“出身牙校称无赖,镇此雄关亦俊英”的对比,恰如残砖上模糊的铭文——在他国与演义的贬斥之下,暗藏着对百姓生计的维护。望沙楼遗址的夕照,将这种矛盾具象化为历史的光影:那些被称作“无赖”的权谋,或许也是战火中最后的仁慈。
残砖无言,长江有声。北宋苏轼《荆州十首》有句“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清初汤右曾《荆州四首》感叹“每念筑堤能捍水,始知高氏亦雄才(高氏堤五百三十里)”。高季兴以三州之地织就乱世无战的生存网络,在诗行与史册间留下双重印记:既是藩镇割裂的缩影,也是小民求生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