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登荆州宾阳楼
登荆州宾阳楼 日暮长江静水流, 鸦栖檐马响吴钩。 叩思偃月谁人手, 且问仲宣赋此楼。 妙算三分乌林烬, 终输半目白帝忧。 天元弈鼎苍生血, 刮骨单刀染春秋。 【学诗后记】静水流深 宾阳楼外的长江,流淌的不仅是三国烽烟,也是永恒的时空追问。当“日暮长江静水流”的静谧与“鸦栖檐马响吴钩”的肃杀并置,既是当下的瞬间,更是历史的回响。 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演义》中被赋予的忠义符号,与王粲《登楼赋》的文人忧思,在此形成互文。这种叩思且问的结构,在空间跳跃中回荡古今——向传统的致敬,对当下的应约:在读图刷屏时代,仿古诗的密度恰能承载这种多维表达。 “妙算三分,终输半目”的围棋隐喻,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乌林烬与白帝忧,对应一东一西的赤壁、猇亭战场,将荆州天元地理转化为三国史事的活态载体。围棋术语暗示历史评判的吊诡:不因一人之力而改写,却常因一子之失而转折。 “天元弈鼎苍生血”的张力,既规避“成王败寇”的简单叙事,又道尽历史苍茫中的偶然与必然。刮骨疗毒的坚毅、单刀赴会的胆识、夜读《春秋》的儒雅——这些意象的堆叠,既是对英雄形象的解构,也是对精神内核的重释:忠义的化身,文化的切片。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05日 20:22:42     分类:新作精选
   307         5
[诗:七律] 咏荆州望沙楼遗址兼怀南平王高季兴
咏荆州望沙楼遗址 兼怀南平王高季兴 摧唐烽火裂南畿, 藩镇楼成望楚荆。缮甲招贤城壁固, 扼江兴贾庶民宁。出身牙校称无赖, 镇此雄关亦俊英。夕照荒台觅旧痕, 甓砖犹刻高氏铭。【学诗后记】乱世枭雄‌高季兴(858—928)的传奇始于一场身份撕裂——从汴州奴仆到荆南藩王,其“无赖”与“俊英”的双重标签,恰是五代十国生存哲学的绝佳注脚。朱温养子的身份赋予他崛起资本,而“市井城邑破败不全”的烽火荆南,则成为其治理能力的试炼场。招抚流民、缮甲兴商、任贤用能,这些举措在诗中凝练为“扼江兴贾庶民宁”的民生图景,亦印证了史书所载“季兴务农训武,吏民安之”的评价。“赖”与“英”的辩证关系,折射出山河破碎时代的小国智慧。诸国“高赖子”的讥讽,实为对其周旋强国、保境安民策略的无奈承认。诗中“出身牙校称无赖,镇此雄关亦俊英”的对比,恰如残砖上模糊的铭文——在他国与演义的贬斥之下,暗藏着对百姓生计的维护。望沙楼遗址的夕照,将这种矛盾具象化为历史的光影:那些被称作“无赖”的权谋,或许也是战火中最后的仁慈。残砖无言,长江有声。北宋苏轼《荆州十首》有句“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清初汤右曾《荆州四首》感叹“每念筑堤能捍水,始知高氏亦雄才(高氏堤五百三十里)”。高季兴以三州之地织就乱世无战的生存网络,在诗行与史册间留下双重印记:既是藩镇割裂的缩影,也是小民求生的微光。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4日 21:39:54     分类:新作精选
   318         5
[诗:七律] 咏荆州明月桥
咏荆州明月桥 题记:石桥如月,静卧濠隍。左映屈子峨冠,右接唐砖斑驳,古木垂绦,舟舫碎金。此间风物,既传于庾信《哀江南赋》,复存于梁元帝(湘东王)明月楼遗韵。今游人踵接,十里盘桓,兴而作此。 江左云霏萦戍楼‌, 南梁明月镜中浮‌。 湘东断简沉幽沼, 庾信孤臣赋暮秋。 穹拱细风挂故檐‌, 濠隍烟柳绾兰舟‌。 今夜清辉宾万籁, 天涯海客泊荆州‌。 【学诗后记】时空叠印 明月桥的穹拱不仅是建筑物件,也是折叠时空的棱镜。镜中浮的意象,将梁元帝明月楼、庾信《哀江南赋》与当代濠隍水景熔铸于一体。这种时空叠印在颈联细风挂故檐中交汇碰撞——梁代飞檐的剪影与今夕柳烟,在风声中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颔联以湘东断简对庾信孤臣,构建起双重悲剧叙事:梁元帝焚书十四万卷的文化浩劫,与庾信北望故国的精神流亡。桥畔幽沼转化为历史沉积,让今人在凝视流水渚岸时,也能想见沉没的典籍与漂泊的灵魂。 清辉宾万籁的拟人化处理,赋予月光以文明使者的身份。当现代旅人泊舟桥下,他们与南梁先贤共享的不仅是一轮明月,更是对文化原乡的集体记忆。这种时空同泊的体验,使明月桥超越地理坐标,成为文明传承的神经触角。 从戍楼云霏到清辉万籁,通过楼-桥-月-水的四重意象,提取古城的文化基因。那些在桥畔驻足的身影,本质上都是试图打捞历史碎片的当代庾信。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8日 20:32:35     分类:新作精选
   614         4

1
  • 3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