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之平衡
作者:杜雪
就科学发展而言,国防力量与经济发展是保持国家强盛的两大核心支柱,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因为只有当经济发展能良性循环时,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物质基础,而抓好国防建设则会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又可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而和平的发展环境。
简言之,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若二者一旦失衡,或过度偏重于某一方面,则会导致出现系统性风险。
当年苏联的解体的案例表明,尽管苏联当时的国防实力曾可与美国比肩,甚至在有些方面已经远超美国,但苏联经济的长期停滞最终动摇了其国家的根基。
而造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过渡军备竞赛让苏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国防成就,同时也拖累其步入了经济困境!
冷战期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苏联在国防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强大的核武库、庞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以及先进的航天科技。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巅峰,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超越了美国。然而,这种军事优势的代价则是经济的畸形发展。因苏联长期将GDP的20%—25%投入到国防建设当中,其军工体系吞噬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导致其民用工业技术落后、消费品短缺。当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突飞猛进时,苏联仍就深陷在计划经济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经济增长逐渐停滞,民众生活水平持续下滑。
二、低效的计划经济及其经济体制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其经济衰退而引发出政治危机!
因为苏联国防的强大并不能弥补其经济上的脆弱。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就已经陷入了困境,例如: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外汇收入锐减,农业连年歉收,轻工产品生产占比只有国民经济的20%,导致物资短缺,市场供应严重不足。民众对长期排队购买面包、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现象日益不满,社会矛盾加剧。由于其经济结构不科学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愈来愈复杂,最终引发其政治动荡。
三、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
因苏联长期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其官僚主义盛行和特权阶层固化。到上世纪80年代,苏共特权阶层已形成400-700万人的特殊利益集团,严重削弱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执政基础。
四、改革失控与领导层失误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和“公开性”政策,导致意识形态形成真空。1990年废除了宪法第六条放弃苏共领导地位,直接引发其政治体系的崩溃。
到1991年,当苏联军方强硬派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联盟时,并未得到民众的支持,因为经济的长期凋敝已经使得国家逐步趋向瓦解。最终,这个曾经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因经济崩溃而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是摆在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苏联的深刻教训表明,国防建设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作为代价。要想实现强国目标,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1. 军民融合发展:如美国的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将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产业,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同样在军事与商业领域实现了双赢,近些年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2. 合理控制国防开支:国防预算应与经济承载能力相匹配,避免过度透支。例如:以色列的国防开支约占GDP的5%,但通过技术创新来反哺市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 以经济活力支撑国防建设的可持续性: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国防建设终将会难以为继。只有保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经济活力,才能为国防建设提供持久的支撑。
历史好比是一面镜子,苏联的悲剧时刻警示着我们,国防与经济发展必须协调推进。过度强调军事优势而忽视民生,最终只会削弱国家的根基。真正的强国之道,在于让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形成“经济支撑国防,国防反哺经济”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在安全与繁荣中行稳致远。
当然,苏联解体的原因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政治体制僵化、经济结构失衡、民族矛盾激化及外部势力干预、西方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输入、西方发动的金融战引发其金融体系崩溃等多重危机所致。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用以抵御内外之风险。
作者简介:
杜雪(笔名:厚德品福,三秦老杜,“福太阳 照八方”!)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决策中国专家智库》客座教授
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文化旅游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陕西福佑未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广资讯网》副总编
《文学百花苑》杂志社签约专栏作家
文学百花苑作家联盟副主席, 陕西分会主席
《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南通分会理事
在香港卫视《中华大健康》栏目担任“国际健康形象大使”
在《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任 “红色诗词文化传播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