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中秋忆路寄怀
作者:王付芳
今天十五玉盘隐,想见冰轮红酒真。
金坐给儿存蓄票,银行放假弃开门。
无缘西道回头望,两路东南林鸟吟。
凉气身边环绿幕,中秋华夏月圆心。
注解:玉盘、冰轮皆指月亮;金坐指办理金卡的柜台座位;西道指德馨路西边的林荫步行道,回头就可以望见德馨路与健康路东北角的工商银行;两路指平舆县城的德馨路和健康路,两路红绿灯交叉口东南角是平舆县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后面的树林里麻雀、喜鹊一直在鸣叫;绿幕指人行道尽头的幕牌,不时更换红色和绿色。
写于2025年10月6日(中秋节)
烟火入诗,心月自圆——细析王付芳《七律·中秋忆路寄怀》的意境与情致 王付芳女士的《七律·中秋忆路寄怀》,是一首“把生活写进诗里”的佳作。它挣脱了传统中秋诗“望月思乡”的固定范式,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视角,将中秋当日因阴天而“想夜晚无月亮之事、办事、经路、感秋”的日常片段串联成篇,没有浓墨重彩的抒情,却如秋夜凉风般沁人心脾,在“实景”与“心境”的交织中,藏着最朴素的诗意与最妥帖的圆满。 一、意境:以“街巷实景”为骨,织就中秋的“生活肌理” 全诗的意境没有追求“星汉灿烂”的辽阔,也没有营造“孤帆远影”的寂寥,而是牢牢扎根在平舆县城的街巷之间,每一句都是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让“中秋”从抽象的节日符号,变成了有温度、有细节的“一天”。 1. 首联:“月隐”与“酒真”,破俗套的“期待感” “今天十五玉盘隐,想见冰轮红酒真”,开篇便跳出“中秋必赏月”的惯性思维。“玉盘隐”是写实——中秋夜的月亮被云层遮住,没有刻意渲染“无月”的遗憾,反而转向“想见”的虚写:或许是案头已备好一杯红酒,正等着与“冰轮”(月亮)相配,这份“实景”与“心念”的对照,透着一种松弛的期待。不是“无月便怅然”,而是“有酒便心安”,像一位女子临窗轻望,见月藏便收回目光,转而凝视手边的暖酒,细碎的盼头里满是生活的柔软,为全诗奠定了“不执着于表象”的基调。 2. 颔联:“存票”与“闭门”,藏牵挂的“烟火气” “金坐给儿存蓄票,银行放假弃开门”是全诗最“接地气”的一笔,也是意境的“点睛之笔”。“金坐”(金卡柜台)、“存蓄票”、“银行放假”,这些带着生活质感的词语,没有丝毫“诗化”的修饰,却恰恰是最动人的细节——中秋佳节,诗人心里装着的不只是风月,还有给孩子存票的牵挂。“弃开门”三个字极淡,没有因银行关门而焦躁,更像一句温和的自语:“哦,原来今天放假了”,这份“办事未成”的小插曲,没有打乱中秋的节奏,反而让诗的意境有了“人间烟火”的重量。它让我们看到,诗人的中秋不是“独酌邀明月”的孤雅,而是“为家人奔波”的平实,这份牵挂让“中秋”有了更具体的意义。 3. 颈联:“望路”与“听鸟”,随遇而安的“生机感” “无缘西道回头望,两路东南林鸟吟”,将视角拉回“路上”的所见所闻,意境从“办事”的具体场景,转向“经行”的闲逸感触。“西道”是德馨路的林荫步行道,“回头望”里藏着一丝轻浅的惦念——或许是再看一眼没开门的工行,或许是望一眼熟悉的街巷转角,这份“望”没有沉重的遗憾,更像散步时的自然回眸;而“两路”(德馨路、健康路)交叉口的林鸟吟,又将这份惦念轻轻化开。没有月亮的秋夜,听不到虫鸣的聒噪,却有麻雀、喜鹊的轻啼,这份自然的生机,成了中秋的“意外陪伴”。诗人没有刻意寻找“中秋的声音”,却将耳边的鸟鸣纳入诗中,让意境多了一份“随遇而安”的松弛,仿佛能看到她放缓脚步,侧耳听鸟的模样。 4. 尾联:“凉气”与“心圆”,归于内心的“圆满感” “凉气身边环绿幕,中秋华夏月圆心”,是全诗意境的收束,也是“实景”向“心境”的升华。“凉气”是秋夜的真实触感——中秋的风已带凉意,吹在身上却不刺骨,是舒服的清爽;“绿幕”是人行道尽头的幕牌,即便注解中说“不时更换红色和绿色”,诗人仍以“绿幕”称之,“绿”更衬秋夜的清新,这份细微的“不较真”,透着对生活的包容。最妙的是“月圆心”三字:天上的“玉盘”虽隐,但诗人的“心”是圆的。这份“圆”,不是对“无月”的自我安慰,而是源于一整天的细碎感知:为孩子存票的牵挂、听鸟吟的惬意、吹秋凉的舒适,这些点滴的温暖凑在一起,便成了比天上明月更实在的“圆满”。至此,全诗的意境从“街巷实景”落到“内心圆满”,清淡却悠长,余味十足。 二、诗心:女性视角下的“温和与通透” 透过诗句,能清晰触摸到王付芳女士作为女诗人的精神特质——她不追求“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抒情,也不执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辞藻,而是以“记录者”的姿态,将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小遗憾”娓娓道来,藏在字里行间的,是女性独有的温和、细腻与通透。 她的“细腻”,体现在对“微小事物”的捕捉:是“金坐”这样具体的柜台称呼,是“回头望”这样不经意的动作,是“凉气环身”这样细微的触感,甚至是“林鸟吟”这样容易被忽略的声音。这些细节,只有真正“留心生活”的人才能察觉,而女性的感知力,让这些细节在诗中鲜活起来,仿佛能让人跟着她的脚步,走一遍平舆的街巷,感受中秋的秋意。 她的“温和”,体现在对“不圆满”的接纳:月隐了,不怅然;银行关门了,不焦躁。她没有用强烈的情绪去对抗“不圆满”,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一切——没有月亮,就品红酒;办不成事,就听鸟吟;秋夜有凉,就享清爽。这种“随遇而安”,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对生活的温柔以待,像一位历经岁月沉淀的女性,懂得在不完美中寻找美好。 她的“通透”,体现在对“圆满”的理解:全诗结尾的“月圆心”,是最直白的心声——真正的圆满,从不是外界赋予的(如中秋的圆月、办不成的琐事),而是内心的丰盈。她将对孩子的牵挂、对自然的感知、对节日的共情,都融进“心圆”里,让“中秋”的意义不再是“赏月”,而是“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美好”。这份通透,让诗有了超越“日常记录”的深度,也让读者在平淡的诗句中,读懂“幸福源于内心”的道理。 三、结语:最动人的诗,是“写自己的生活” 这首《七律·中秋忆路寄怀》之所以动人,不在于格律的精巧,也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的“真”——真的生活、真的情绪、真的心境。王付芳女士没有把自己放在“诗人”的架子上,而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写下自己的中秋一天:为孩子办事、走熟悉的路、听身边的鸟、感秋夜的凉。这些看似“不诗意”的片段,在她的笔下却有了诗意,因为她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藏的是“自己的真心”。 对于读者而言,读这首诗就像听一位朋友聊中秋的日常,没有距离感,只有亲切感。它让我们明白:不是只有远方的风景、宏大的情感才配入诗,身边的街巷、日常的牵挂、细微的感触,都是最珍贵的诗意。而这份“从生活中找诗意”的能力,正是王付芳女士作为女诗人,留给读者最宝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