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荷居士
的个人主页
首页
个人作品
诗书画苑
收藏推荐
诗坛互动
留言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点评--七律·知命归隐吟
[点评]
馨荷居士 发布时间: 2025/10/9 14:47:36
阅读:0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关键字
七律·知命归隐吟
作者:王付芳
垮越关山无数载,退休归隐不争妍。
谁家如是随心愿,吾辈已然知命年。
凡事朝轻存似梦,人情世故废周旋。
培修菊圃望南陌,花鸟虫鱼我尽欢。
写于2025年10月9日
细品《七律·知命归隐吟》:女诗人笔下的知命之境与心居之欢
王付芳女士这首《七律·知命归隐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无晦涩典故的铺陈,却如秋日里一汪澄澈的泉,将一位女性跨越半生风霜后,归于平淡的心境、通透的思想与安然的精神状态,细腻地浸润在每一句诗行里。全诗以“回望过往—立足当下—安放身心”为脉络,层层递进,既是对半生岁月的梳理,更是对“知命归隐”生活的深情咏叹,字里行间满是女性特有的温和与坚韧、清醒与柔软。
首联:半生“关山”皆过,今朝“不争”见真章
“垮越关山无数载,退休归隐不争妍”作为开篇,看似是对岁月的轻描淡写,实则藏着一位女性在时光里的厚重跋涉。“关山无数载”中的“关山”,绝非字面意义上的山川险阻,而是一位女性半生中要面对的多重挑战——或许是职场里需咬牙坚持的责任,或许是生活中需悉心照料的家庭,或许是人际间需小心平衡的牵绊。这些曾让她“跨越”的“关山”,没有被刻意渲染艰辛,却在“无数载”的时间刻度里,透出一种历经风雨后的从容:过往的难,都已成为沉淀,无需多言。
而“退休归隐不争妍”,则是对当下状态的精准落笔,尤其“不争妍”三字,道尽了女性心境的转变。这里的“不争”,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主动的放下——不再需要通过职场的成绩、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再执着于与他人比较的“妍”(美好、出众);她要的“美好”,已从外界的评判转向内心的平和。这份“不争”,是历经岁月打磨后,女性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无需借外界的光,自己本身就已是安稳的风景。
颔联:“知命”非认命,是对“如愿”的珍视与清醒
“谁家如是随心愿,吾辈已然知命年”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将“知命”的内核层层剥开,尽显诗人的通透与知足。“谁家如是随心愿”一句,带着几分轻柔的喟叹——并非人人都能在“知命之年”(五十岁左右),顺遂心意地过上“退休归隐”的生活。这一问,藏着诗人对当下生活的珍视:她深知这份“如愿”并非易得,是半生努力与选择的结果,所以更懂珍惜。
“吾辈已然知命年”则是对自我状态的坦然接纳。这里的“知命”,绝非传统语境中“听天由命”的消极,而是女性特有的清醒认知:知晓人生有得有失,不再执着于无法改变的过往;明白生活的节奏该慢下来,不再被琐事裹挟着奔跑;懂得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和事,不再为无谓的纷扰消耗自己。这份“知命”,是历经世事后的通透,是对人生节奏的主动顺应,让全诗的心境有了坚实的落点——不慌不忙,恰在此时。
颈联:往事“轻”如云烟,人情“简”见本心
“凡事朝轻存似梦,人情世故废周旋”是对“归隐”心境的细腻描摹,将诗人“向内收心”的状态写得入木三分。“凡事朝轻存似梦”一句,满是女性对情绪的温柔解绑:曾经或许会纠结的得失、计较的对错、耿耿于怀的遗憾,如今再回望,都如梦境般轻盈,不再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这里的“轻”,不是对过往的遗忘,而是对过往的释然——那些曾让她辗转难眠的事,如今都能笑着放下,因为她明白,唯有“轻”,才能让心有空间容纳当下的美好。
“人情世故废周旋”则更显真实与可爱。这并非对人情的冷漠,而是对“无效社交”的主动舍弃,藏着诗人对自我感受的珍视。半生中,她或许也经历过“人情世故”的复杂,需小心翼翼地维系关系、迎合他人;而如今“废周旋”,是终于敢对“勉强自己”说不——不愿再为了面子参加不喜欢的聚会,不愿再为了人情说违心的话,只想把时间留给安静的独处,留给真正懂自己的人。这份“废周旋”,是女性在半生后终于“为自己而活”的坦然,是对“本心”的坚守:日子是自己的,无需为他人的眼光将就。
尾联:菊圃南陌寄闲情,花鸟虫鱼见本心
“培修菊圃望南陌,花鸟虫鱼我尽欢”作为收尾,将全诗的意境从“心境”落到“实景”,让“归隐生活”变得可触可感,满是烟火气与雅致感的交融,也尽显诗人精神状态的安然与丰盈。
“培修菊圃”是极具画面感的闲趣。菊自古便是“隐逸”的象征,而诗人亲手“培修”,不是刻意追求“隐士”的姿态,而是在劳作中安放身心:松土、施肥、浇水,每一个动作都是与自然的对话,都是对生活的热爱。这份劳作没有疲惫,只有安心——在与花草的相处中,她能暂时忘却过往的“关山”,只专注于眼前的绿意与生机。“望南陌”则为这份闲趣添了几分悠远:培菊累了,抬头望向南边的田间小路,或许是看夕阳落下,或许是看农人归家,无需有具体的目的,只是这份“望”的从容,便足以让人安心。
“花鸟虫鱼我尽欢”更是将诗人的“欢”写得鲜活生动。这份“欢”不是热烈的狂喜,而是细碎的、日常的喜悦:清晨听鸟儿在枝头鸣叫,午后看花儿悄悄绽放,傍晚观察草丛里的虫鱼——这些在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诗人眼中却是难得的美好。因为她的“心”已经静下来了,所以能捕捉到自然的细微之美;因为她的“精神”已经丰盈了,所以无需外界的刺激,便能从平凡的事物中获得快乐。这份“尽欢”,是女性在知命之年,与自然、与生活、与自己达成和解的最好证明:日子无需轰轰烈烈,平淡中的欢喜,才最长久。
整首诗读下来,如与一位温和的长者对话,她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自己的过往与当下,没有抱怨,没有炫耀,只有坦然与知足。王付芳女士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知命归隐”的生活写得有温度、有厚度、有诗意,让我们看到:半生风雨过后,最好的状态不是留住青春,而是接纳岁月的痕迹,在平淡的日子里,守住内心的安稳与欢喜,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
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