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长沙旅游,写了一首杜甫江阁。那晚,我和老婆沿着江畔,一路向南朝着杜甫江阁走去。夜色下,这座仿唐建筑金碧辉煌,格外耀眼。
走到江阁边,一大群人或坐在几层阶梯上,或倚着岸边栏杆,一支乐队在人群中高歌。远处,一幢幢高楼大厦联动变换着图案,橘子洲上点缀着密密麻麻的灯光。我们没有买票进江阁,只是看看夜景,各个角度看看江阁就走了。
当时随口拟了四句:
过杜甫江阁
麓山集文秀,湘水聚诗灵。
倚看江阁老,长歌忆少陵。
我想象自己倚着栏杆,在岳麓山和湘江的见证下,看着江阁慢慢老去,繁华褪尽,回想杜甫漂泊的一生。
但接下来几天我总觉得意犹未尽,就想把它扩展成八句。不过写着写着发现原先四句用不上,就成了新的一首。一般的怀古已经概括不了这首诗的题材了,这首诗叫做:
江阁溯古
荏苒临湘水,江阁对望行。
流金辞斗拱,落叶返沙汀。
春燕衔泥退,孤舟携客停。
白鸥忽跃起,野老出相迎。
这次不再是江阁慢慢老去,其实这座江阁也不是杜甫生活过的江阁。那时,杜甫从成都远赴长沙投靠好友,在城外临江租了一个简陋的阁楼,取名“江阁”。两年后,杜甫逝世于从长沙到岳阳的湘江之上的小船上。杜甫生活过的那个阁楼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着我慢慢走近江阁,周围的景物好像渐渐模糊,化作时光的隧道,每一步走近都离历史的真相更近一步。我看见金碧辉煌的装饰从这座木质建筑中褪去,建筑工人如一团团光影,将阁楼上的瓦片和木梁一一卸下。和平年代过去,战争年代来临,又一个和平年代到来,又一个战争年代临近……那个化作尘埃的阁楼又重新复原。湘江上随水漂流的落叶倒流着返回沙汀的树枝上,春天的燕子从鸟巢里衔起泥土倒飞着往后退去,一只孤独的小船携带着远道而去的船客从岳阳方向逆流而来。然后所有画面在此时此刻定格,镜头以小船为中心来了个360度环绕运镜,然后推近、聚焦。突然,一只白鸥高高跃起,凝固的时间如镜子般破碎,重新回归正轨。一位沧桑的老人从船舱里走出,迎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