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话吟秋 [散文]

中国•寒山雪     发布时间: 2025/10/1 11:43:23
阅读:28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诗话 吟秋

             诗       话       吟       秋  

               □(中国)郑洪亮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空山新雨后”的沁人心脾,“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忧愁百转,“空山松子落”的静谧祥和……秋色、秋声、秋意,不知启迪了古今多少诗人的灵感,留下无数辞赋华章。
        从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到汉代刘彻的《秋风辞》,从晋代潘岳的《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及至近现代诗词,咏秋几乎成为中国的一种诗词文化传统。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悲秋,堪称是古典咏秋诗词中的第一主题。最早的悲秋名句当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有“秋来处处割愁肠”的诗句,极尽悲苦之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安史之乱中家国罹难,万民涂炭的真实写照。古人悲秋,常悲国家多战乱,月圆人不圆。
  北宋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雨霖铃》描摹秋雨秋风,慨叹其中的归思和离别。“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才华横溢,但终生潦倒,他的诗词悲戚隽永,令人感喟。
  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抒写志士悲秋主题的佳句。杜甫曾在阆州江边感慨:“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陆游也曾在成都登城楼长吟:“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可见志士悲秋千古同。
  面对瘦花、残阳、黄叶、秋风、雁叫、虫鸣的情景,骚人墨客触景伤怀,大发思古之幽情。无论是离愁绪,还是孤独感,都会在萧瑟的秋风中变得更加凝重,而这种凝重又增强了秋的诗意与感染力。屈原被谗言所黜,涉江远流到西楚,行吟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美韵华章,但终究过不了汨罗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读来如闻朔风作响,似见塞外大漠孤烟、苍凉肃杀的战场。唐代沈佺期的《独不见》和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之二)》抒发了凄惶独处的少妇临秋思夫、边塞征人想念妻子的愁苦。“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贾岛诗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可谓秋声秋意扑面而来。
  但是,尽管“万里悲秋常作客”“添愁益恨绕天涯”,古人咏秋,也有的是喜秋、颂秋之愉,对于性情豪放、志趣洒脱的诗人尤其如此。李白就称:“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宛如一幅写意水墨画,只有端然与幽远,读不出些许悲情。曹操的《观沧海》里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一派气象阔大的壮丽秋景。
  秋风涤荡中,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便是不同凡响的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天高云淡,振翅翱翔的仙鹤是如此的矫健凌厉,这当然会使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诗词格调豁达朗阔,愁肠百结的悲秋之气为之一扫。
  历代文人之所以喜爱咏秋,是因为秋色动人、秋声入心、秋月醉人,秋光如诗如画。
  你看秋色:秋天色彩十分丰富,虽不似姹紫嫣红般热烈,但端庄厚重层次分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中有画,勾勒出秋之神韵。杜牧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这首千古传吟的诗句文辞瑰丽,虽然“荷尽”“菊残”,但“橙黄橘绿”的秋天才是“一年好景”。元代关汉卿的《碧玉箫》:“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是金风玉露的季节,这火红的枫叶,比起那万紫千红的春色也毫无逊色。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对秋色的感喟更是独具神韵,直击人心。
  你闻秋声: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秋雁南飞,长空悲鸣,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唐代温庭筠把它写得十分优美:“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若是孤雁,则更会博得诗人的万般同情,杜甫诗云:“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陆游有诗云:“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对于一般人来说,“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但是对大多数诗家而言,秋声是充满诗意的题材,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秋夜里,欧阳修读书时,似乎听闻有西南来声,这声音如波涛夜惊、如风雨骤至、如金铁皆鸣、如赴敌之兵,欧阳修大为惊异,便问童子说,“此何声也?”童子出外观察后,答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感叹道,自己听到的或许便是秋声吧。韩愈就曾听到这种奇异的声响:“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唐代诗僧无可听了一夜的落叶之声,写出了传世名句:“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你望秋月:“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辛弃疾澎湃豪情一如既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道出的低回婉转让人掩面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浅吟的美好祝愿,持久温暖并感召着人心。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人们或惬意赏玩长天月色,或把酒言欢其乐融融,或倚栏无眠遥寄相思。那高悬天际的白玉盘,宛如一个心灵的容器,氤氲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审美和哲思。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徐渭的《十五夜抵建宁》:“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等皆是“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
        自古月圆月缺千百度,阅尽沧桑无数,秋月的清辉遍洒锦绣河山,倾泻成中国人心间那一抹挥之不去的皎洁。曹丕的《燕歌行》把思妇置于“星汉西流夜未央”的漫漫秋夕。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充满张力的情感,拨响了洒满月光的琴弦。这些诗词如明月一般朗照古今,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沟通与凝聚方式,积蓄起持久的精神力量。
  秋实缀满大地,桂子香溢神州。最美的秋色,不仅铺展在山川河流间,也流淌在唐诗宋词里,更深藏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中。

        在这个诗意斑斓的金秋,让我们一起感受秋风古韵,品味中国人活泼昂扬的文化气韵,咀嚼来自先祖、洗礼今人心灵的文化远香……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