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咏秋(新韵)
咏 秋(新韵)□(中国)郑洪亮金风微露稻芳香,玉米披黄粒满堂。落瓣荷花青叶影,高歌蛙鼓碧蓬藏。悠闲山雀寻食吵,勤奋工蜂采蜜忙。美景惹得游客醉,欣然一路赏秋光。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8日 13:34:20     分类:诗
   10         5
[诗:七律] 《三国演义》“空城计”新解
《三国演义》 “空城计”新解□(中国)郑洪亮拨动琴弦退魏兵,军师赌的是知情。佯装没事武侯演,深算老谋司马精。倏忽擒拿如反掌,瞬间占领若空城。然而敌尽功臣死,野兔诛完走狗烹。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7日 21:54:11     分类:诗
   14         0
[诗论] 诗人范仲淹的山高水长
诗人范仲淹的山高水长 □(中国)郑洪亮 在宋朝的政坛中,范仲淹(989—1052)被后世当作神一样地崇拜,朱熹称他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由于范仲淹宦海浮沉,光是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故在浙江历史的时代风云中,是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记的。 如果说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幕大戏,那么这场大戏在大幕拉开之前尚有一段序曲,这段序曲就是北宋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借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不久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庆历新政只进行了一年有余,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仁宗景祐元年(1034),离庆历新政尚有7年,45岁的范仲淹赴睦州任知州,睦州乃今日浙江建德梅城,为杭州所辖。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睦州后,他不遗余力地尽父母官之责,勤政爱民,力除弊政,尤其是在睦州创办龙山书院,今天梅城人民,莫不以有这样的大儒泽披此地而荣幸之至。 睦州虽然僻静冷落,但也是山清水秀之地。范仲淹在给友人晏殊的信中也提到睦州“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潇洒桐庐郡十咏”也正是那时候所写,成为今日桐庐县的经典文化广告。 尤其让范仲淹感到安慰的是,离睦州不远的七里泷就是当年严子陵隐居的地方。范仲淹虽为朝廷命官,但对严子陵不慕荣利、清静无为的生活非常敬佩,他特意修了一座严子陵祠堂,并亲自作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辞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由衷唱出了他对严子陵高风亮节的敬仰。 第二次来浙是到越州(绍兴)任知州,离上次睦州任上已经过去五年,恰是仁宗宝元二年(1039)的事了。越州是春秋时越国国都,传说名臣范蠡为君王立下不世之功后,却带西施远遁江湖,对此范仲淹也深为叹服。在凭吊范蠡故居翠峰院后,题诗一首: 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 范蠡和范仲淹同姓范,范仲淹引以为自己的先人,可见那一份自豪的心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来两浙路的杭州任知州,此时离第一次来睦州已经十多年了,离庆历新政失败也已经整整5年了。61岁的范仲淹,在抗击西夏多年的边塞征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积劳成疾,在庆历新政中又遭阻挠,身体状况实为担忧。此番赴任,子弟及友人们看到范仲淹为官三十多年,五上五下,至今居无定所,纷纷劝说他在洛阳建园,被他一口回绝。 大政治家就是大政治家,政治智慧就是比常人丰富得多。范仲淹知杭时,恰逢两浙路大饥荒,他创造性地实施了三项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荒政三策”: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饥岁工价至贱,可兴土木之役,以工代赈,修寺院、建官舍、盖库房……公私并举,解决了大量饥民失业流离之苦;二是纵民竞渡: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亲自日出宴于西湖,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大兴旅游业,发有余之财,大增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就业者数万;三是增高谷价:范仲淹张榜一下增至谷价斗钱百八十,四方商贾闻之,晨夜争进,然后突然公布减价还至百二十,不花钱解决运输问题,又调抑了原本日益高涨的粮价,还保证了杭城的粮食供应。 范仲淹在杭为官时间不长,但好诗不少。皇祐二年(1050)秋天,他在杭州写下了《苏幕遮·碧云天》一词,可谓流芳千古: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如此凄美动人,撼人心魄,后人评价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此词今人谱曲,竟在当下的中国唱成了流行歌曲。 范仲淹调任杭州时,恰逢王安石在鄞县(宁波)任职,王安石连续写信给范仲淹,要去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范仲淹杭州任职第二年,王安石县令之职三年任满,借离任探家之机,王安石赶往杭州,终于拜会范大人。彼时范仲淹62岁,王安石30岁,范仲淹收下这位弟子,这对师生在西子湖畔有了多日的相晤长谈,点燃传薪之火,改革火种接力有主,促成王安石最终成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一代大人物。 两年后范仲淹病逝,17年后,王安石终于以浙江一个小县令入主中央政府,继范仲淹传薪之火,领导了更为持久深远的变法运动。可以说西子湖畔的这场师生相会,是一场改革家一前一后的政治心灵接力。 范仲淹在杭州还有知音如许,和“梅妻鹤子”的林逋交往甚密,还和天竺山的日观法师交好。法师圆寂后,范仲淹应法师生前之约,特为这位精通音乐的杭州高僧写了《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并以四句诗作结语: 山月亭亭兮师之心,山泉泠泠兮师之琴。真性存兮孰为古今,聊志之兮天竺之岑。 今日读来,依旧仿佛幽琴在耳,泠泉在心。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6日 18:58:35     分类:其他作品
   23         1
[其它] 花好月圆中秋时
花好月圆中秋时 □(中国)郑洪亮 中秋是一种味道。一桌可口的饭菜,一杯浓浓的蜂蜜,一块圆圆的月饼,飘散着那缕熟悉的醇香,承载着无尽的祝福与希望,不仅烙印在了我们的味蕾之上,更成为了记忆中的永恒。当那难忘的老味道又在唇齿间弥漫,我们也应懂得了,家才是最暖的港湾,爱就是最美的挂牵。 中秋是一种情怀。明月照千里,寄君相思意,属于中秋的这轮满月不知承载了多少情思绵绵。当一轮皓月,又照亮了烟火人间,当一阵清风,又吹送着万千思念,无论此时的你身在哪里,记得莫负今秋好时节,和爱的人相依相伴,赏月色,喝蜂蜜,吃月饼,许心愿,愿月向人圆,事随人愿,万般美好皆可盼。 中秋是一种传承。“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更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用心弘扬和传承下去。丹桂飘香又中秋,年年岁岁人长久,无论身在何方,今夜同望一轮月,共度良辰与美景,共谈团圆家国情,共祈愿国泰民安永康平! 冰心曾说:“中国的节日,都比人家的清雅,每个节日都附有温柔、高洁的故事。” 是啊,细品中秋,浪漫温柔,月到此夜分外明,人到此时情更浓,我们总会在一首诗,一杯蜂蜜,一道菜,一块饼,一句问候中,回望故乡的风景,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无比可贵的真情,也看清了心归何处去,梦向何方行,目光所及,皆是欢喜,烟火升腾,皆是柔情。 今天的你,无论多么忙碌,都别忘了停一停奔波的脚步,归欢声笑语的家园,和家人团聚一起,喝一杯蜂蜜,品美食月饼的香甜,给生活添点仪式感。 愿与爱的人,围桌把盏,共赏天上月;愿与念的人,互道祝福,千里共婵娟。 也愿月更圆、蜜更甜、饼更鲜、情更暖、心更欢,好日子圆圆满满,好风景岁岁年年!冰轮碾碎九霄寒,散作人间万户欢。桂子香浮金盏满,蟾光浸透玉栏杆。山河影里笙歌沸,天地杯中笑语宽。莫道清辉能独占,团圆原是月之端。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6日 16:42:45     分类:其他作品
   29         0
[诗:七律] 咏中秋节
咏 中 秋 节□(中国)郑洪亮 冰轮高挂夜初凉,丹桂飘香满院芳。 儿女分盘邀月影,亲朋围坐诉情长。 衔杯漫品新醅绿,展卷轻吟故韵黄。 最是天心同此境,清辉浩宇共星光。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6日 06:14:14     分类:诗
   12         0
[诗:七律] 中秋节
中 秋 节□(中国)郑洪亮中秋皓月挂天穹,万里清辉大地朦。桂子飘香呈瑞丽,菊花坠蕊露光融。家家团聚添和气,处处欢歌沐惠风。朱户相迎知俗厚,金樽共醉喜年丰。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5日 16:17:07     分类:诗
   12         0
[词] 行香子·中秋
行香子·中秋□(中国)郑洪亮 霜染层林,霞映彤云。望苍野、秋色迷人。花前月下,最是销魂。品桂香馥、菊香溢、稻香醇。 良辰美景,佳期如梦。念家乡、酒满琴樽。醉眸凝处,花影缤纷。赏枫如火、荻如雪、月如银。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5日 15:45:36     分类:词
   39         0
[诗:五律] 国庆
国 庆□(中国)郑洪亮十月金秋季,西风未劲时。篱边新菊壮,关外早霜迟。满甸芦花韵,一川枫叶诗。嘉年丰五谷,盛世老农知。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4日 07:38:42     分类:诗
   7         0
[新诗] 胡杨颂
胡 杨 颂 □(中国)郑洪亮一定是大漠上铁血丹心凝铸的精诚一定是大自然精心培育不朽的神灵一定跋涉过沧海桑田中的苦难征程一定聆听过千古丝路上悠远的驼铃一定陪伴过苏武牧羊时傲岸的身影一定阅读修炼了天地间大美的真经一定是朗诵过经史子集与唐风宋韵一定是历经过杏花春雨和铁马秋风一棵树的丰茂就是一种诗化的象征一片林的丰美就是汗青绵延的文明曾经合唱过绚烂的丝路花雨曾经醉吟过怆然的天地悠悠三千年的一脉传承你的血液中流淌着雪山高原黄河的雄性三千年的野火春风你的根系里原来激荡着长城长江的雄风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你的精神灵魂里凝聚着华夏民族不屈的风骨你的辉煌躯干中挺立着坚韧辉煌的中华文明从头到脚凝聚一种与生俱来的品格秉性由内而外辉映一副坚贞不屈的铁骨铮铮无论披一身春晖碧绿还是染一身秋风金黄无论穿一身灿烂锦绣还是化一身不朽沧桑给大自然以生命的赤诚给人世间以精神的长风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3日 17:02:28     分类:诗
   52         1
[诗论] 谈唐代诗人韩愈和孟郊的“联句情”
谈唐代诗人韩愈和孟郊的“联句情” □(中国)郑洪亮 联句是古诗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两人或多人各吟一句、一联或多句合作成篇。相传始于《柏梁诗》,在唐代非常流行。韩愈和孟郊合作了大量联句诗,创新了联句规则,推动了联句诗的发展,留下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孟郊比韩愈大17岁。792年,两人一起考进士,韩愈榜上有名,孟郊名落孙山。韩愈写诗安慰:“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孟郊黯然离开长安,韩愈又写《孟生诗》相送,开篇便说:“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结尾寄予厚望:“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淫。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他写这首诗的目的,不仅是安慰孟郊,更是在京城为孟郊扬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誉。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德清)人。他两试进士不第,796年中进士时已46岁,后被任命为溧阳县尉。他对这个职务心有不甘,便放迹林泉。县令请了别人代他行使职权,称“假尉”,把孟郊的薪酬分一半给“假尉”,孟郊就更落魄了。后经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晚年多在洛阳度过。814年郑余庆为兴元尹,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孟郊欣然前往,却暴疾卒于旅途,终年64岁。孟郊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他的代表作《游子吟》家喻户晓,感动了无数人。 韩愈与孟郊情深意笃,诗歌主张和诗风接近,相互欣赏,交往密切,唱和很多,成为“韩孟诗派”创始人,有“孟诗韩笔”之誉。 孟郊一生不得志,生活贫困,韩愈总是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孟郊每有挫折,韩愈总是诗文相勉。798年2月,韩愈作《醉留东野》,全诗令人动容:“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低头拜东野,愿得终始如駏蛩。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我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韩愈也是心气高傲的人,从不轻易赞许别人,但对孟郊,则愿意“低头拜东野”。他把自己和孟郊的关系,定位成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可见韩愈早就有与孟郊一起称雄诗坛的愿望。 韩愈还写过《与孟东野书》《送孟东野序》,广为传颂。“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便是其中的核心思想。韩愈为孟郊“鸣”,也为自己“鸣”。 “韩孟”联句,堪称“珠联璧合”,806年是两人联句的高峰期,流传至今的有14首之多。这一年,韩愈刚刚从贬谪地蒙召回长安,两人久别重逢,经常聚会吟诗。 “韩孟”最长的《城南联句》(806年9月),达154联,每人77联。《城南联句》在联句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他们首创了“跨句联法”。韩愈先作第一句,孟郊作第二、三句,接下去韩愈作第四、五句。如此循环,最后韩愈以一句结尾。此前联句,都是每人各自成联,不管作二句或四句,对偶由各人自己结构。韩愈改为从第二句联起,另一位就必须先对上句,然后作下一联的上句,留给对方去找对句。这就有了“承上启下”的妙处,使得联句更加连贯自然。 当然,“韩孟”也有不少每人一联的联句创作,如《遣兴联句》(806年),孟郊出首联:“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韩愈接第二联:“月光有时晦,我心安所忘”。接着交替进行,全诗共12联,最后两联是:“殷鉴谅不远,佩兰永芬芳”(郊)。“苟无夫子听,谁使知音扬”(愈)。《赠剑客李园联句》(806年)也是如此,全诗10联,孟郊起,韩愈收。颇为精彩的有中间两联:“太一装以宝,列仙篆其文(郊)。可用慑百神,岂惟壮三军(愈)”。 还有每人两联,或每人一联的律诗、绝句。如《有所思联句》(806年): 相思绕我心,日夕千万重。 年光坐婉娩,春泪销颜容(郊)。 台镜晦旧晖,庭草滋深茸。 望夫山上石,别剑水中龙(愈)。 《莎栅联句》(808年): 冰溪时咽绝,风枥方轩举(愈)。 此处不断肠,定知无断处(郊)。 顺便说一下,“韩孟”联句篇幅都比较长,几十联一首是家常便饭。这两首是少有的短章。 我不知道154联排律《城南联句》有没有创下联句的“最长纪录”,至少这样的长度是相当罕见的。“韩孟”之后,“跨句联法”成了后人经常采用的联句规则,类似的“变体”有:一人开头3句,接下去每人2句,最后以1句收尾;一人开头1句,接下去每人4句,最后以3句收尾。其原理是相通的,开题单数,接着以偶数对之,以保证联句者既“承上”,又“启下”。单数和偶数多少句、多少联都无妨。 “韩孟联句”有时也吸引别人参加,有三人或多人联句,如:《会合联句》(806年6月),韩愈、孟郊、张籍三人参加,34联。张籍开题:“离别言无期,会合意弥重(籍)”。韩愈承接:“病添儿女恋,老丧丈夫勇(愈)。”孟郊再联:“剑心知未死,诗思犹孤耸(郊)。”这样每人一联,20联,有意思的是后来变成了每人两联,由韩愈收尾。“韩孟”的《斗鸡联句》(806年10月)也是如此,全诗25联,开头4联韩愈和孟郊每人一联,接着韩愈与孟郊每人各两联,计8联,最后韩愈一联,孟郊以三联作结。 在结构上,《纳凉联句》(806年闰6月)更是不拘定格。孟郊以“递啸取遥风,微微近秋朔(郊)”开题,韩愈紧接着连续两联:“金柔气尚低,火老候愈浊(愈)”“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愈)”,接下去,孟郊一口气9联,韩愈11联,孟郊再8联,韩愈再11联并作结。结句为“此志且何如,希君为追琢。”共40联。《秋雨联句》(806年8月)孟郊以“万木声号呼,百川气交会”开题,开头21联,每人1联相交替,接着韩愈4联,孟郊5联,韩愈5联,最后孟郊和韩愈各2联作结,总共39联,没有规律可言,完全是兴之所至,却分明是心灵自由和技巧纯熟的表现。 《征蜀联句》(806年10月)韩愈开题:“日王忿违慠,有命事诛拔。蜀险豁关防,秦师纵横猾(愈)”,以两联交替的形式每人3轮,计12联;接着一轮每人3联,计6联;接着变成了每人5联,各10联,计20联;最后韩愈以6联收尾,总共44联。 《同宿联句》(806年闰6月)开头14联以韩愈起,孟郊收,各7联,最后孟郊再以3联作结。这首联句,有点像“对床夜雨”。《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806年7月)也是这样的格式,先是每人一联交替,接着每人5联,接着每人6联,由孟郊收尾。 “联句”,不仅需要高度的技巧,更需要联句者心灵相通,对主题的把握,对韵味的营造,都能心领神会。古人在花前月下宴饮场合往往喜欢联句,偶然相逢,偶尔为之,可能难免有应酬之作,但是,如“韩孟”这样成为固定的“联句搭档”,创作了大量联句佳作,则必定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结晶。“韩孟联句”,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 孟郊去世之后,韩愈的联句诗明显减少,一直到817年,才和“正封”有一首题为《晚秋郾城夜会联句》(817年9月)的联句,长达100韵。“正封”不知是不是韦建,唐京兆人,字正封。他博学工诗,玄宗时为河南令,生卒不详。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3日 11:53:42     分类:其他作品
   24         1

1 2 3 4 5
  • 49 条记录 第 1 页/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