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研读〈乐府诗集〉感记》 ——凉州词文化意蕴解读与创作实践关联分析 [散文]

皮休     发布时间: 2025/10/4 11:34:34
阅读:11次      分享到

《研读〈乐府诗集〉感记》
——凉州词文化意蕴解读与创作实践关联分析
作者:王全祥
我自幼就生长于凉州这片土地,对凉州文化的热爱,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作为一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我也始终以凉州为主题,用文字描绘这片土地的美丽与沧桑,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在深入研读《乐府诗集》里的凉州词时,那些古老的诗句,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凉州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大门,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乐府诗集》的凉州词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这种地域文化的交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是对凉州地域文化最生动的写照。葡萄美酒,这是西域的特产,在凉州这片土地上,与中原的饮酒文化相互交融。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这一极具西域特色的酒杯,与葡萄美酒搭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而琵琶,作为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琵琶马上催”更是将这种边地军营的生活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它们在凉州这片土地上,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去年秋天,我专程去了凉州城外的葡萄酒庄园。站在葡萄架下,看着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垂下来,风一吹,带着淡淡的果香,我忽然就想起了王翰的这句诗。庄园里的有人说,凉州种葡萄的历史能追溯到汉朝,那时西域的葡萄种子跟着商队来到这里,在凉州的土壤里扎了根。后来人们用这里的葡萄酿酒,味道醇厚,连远在长安的皇帝都曾派人来取酒。如今庄园里还保留着几口老酒窖,石壁上刻着模糊的纹路,像是在诉说着千年的酿酒故事。这场景,不正是诗里“葡萄美酒”的真实延续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西征,控制了河西走廊,并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凉州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也因此得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而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作物,以及佛教、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也传入中原,在凉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就像我在《南楼令》中所写:“汉武挥鞭处,雄图霸业彰。控河西,四郡开疆。丝路驼铃摇岁月,通西域,韵悠长。”写这首词的时候,我正站在凉州的古丝路遗址上,脚下的土路坑坑洼洼,据说当年商队的骆驼就是踩着这样的路,一步步把货物从长安运到西域。风里好像还能听见驼铃声,混着商人的吆喝、胡人的歌声,那是凉州最热闹的模样,也是我在词里想留住的记忆。隋唐时期,凉州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作为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凉州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凉州城的繁华景象。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交流。胡人在凉州城中生活、经商,他们带来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凉州的地域文化内涵。

我曾在武威文庙里,展柜见过一本唐代的《凉州风物记》,据介绍里面记载着当时凉州城的样子: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有卖中原丝绸的,有卖西域香料的,还有胡商摆的酒肆,里面既能喝到中原的米酒,也能尝到西域的葡萄酒。每到傍晚,酒肆里就会传来琵琶声,胡姬跳舞,汉人吟诗,不分彼此。书中还画着当时的服饰,汉人穿着宽袍大袖,胡人穿着窄袖长袍,孩子们在一起放风筝,风筝上既有中原的龙凤图案,也有西域的骆驼图案。这些记载,和岑参的诗相互印证,让我仿佛能穿越千年,看到那时凉州城的烟火气。除了王翰、岑参的诗,《乐府诗集》里还有不少凉州词也藏着地域文化的印记。比如王维的《凉州赛神》:“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诗里写的“赛神”,是凉州特有的民俗活动,既有中原祭祀神灵的传统,又融入了西域的音乐元素。“击鼓吹羌笛”,鼓是中原常用的乐器,羌笛则来自西域羌族,两种乐器一起演奏,正是文化融合的体现。我小时候在凉州农村,还见过类似的活动,村里老人说,这是从老辈传下来的,虽然形式变了些,但祈求平安、丰收的心意没变。这就是凉州文化的韧性,不管过了多少年,那些融入骨血的传统,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下来。还有张籍的《凉州词》:“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诗里提到的“霍将军”,就是霍去病。在凉州,霍去病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为他建了祠堂,还把他征战过的地方叫做“骠骑营”。我小时候常听村里的老辈讲霍去病的故事,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带着士兵在凉州打仗,保卫边疆,让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后来我去“骠骑营”遗址,看到地上还隐约看到一些生锈的箭头残碎,虽然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但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战场的硝烟。张籍的诗,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人们对英雄的怀念,这种情怀,在凉州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变过。

《乐府诗集》中的凉州词,大多描绘了凉州的大漠风光、边塞生活,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诗,开篇就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宏大视角,勾勒出黄河奔腾不息,仿佛流入云端的壮丽画面。紧接着“一片孤城万仞山”,在辽阔的背景下,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山之中,更显其渺小与孤独,衬托出边塞的荒凉与孤寂。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漠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边塞生活的艰苦。去年冬天,我特意去了古浪峡,想看看王之涣诗里的景象。那天天气很冷,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黄河水裹着冰块,滚滚向东流,远处的祁连山覆盖着白雪,像是给大地盖了一层白被子。山脚下有一座古城遗址,只剩下断壁残垣,那就是诗里说的“孤城”吧。站在遗址上,看着眼前的黄河、雪山、孤城,我忽然明白了王之涣为什么能写出那样的诗。只有亲眼见过凉州的壮阔,才能把那种意境写进诗里。

在我的创作中,也试图去捕捉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比如在《沁园春》中,我写道:“北望祁连,雪岭巍峨,气势莽苍。看荒原漠漠,沙飞石走;长河滚滚,浪涌波扬。古堡残垣,孤烟落日,塞外风光入韵长。”写这首词的时候,我往祁连山了二趟。每天早上四点多就去,看着太阳从雪山后面慢慢升起来,把雪岭染成金色;中午在荒原上走,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远处的长河像一条带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傍晚时分坐在古堡遗址上,看着炊烟升起,落日把天空染成红色。那些景象,让我心里充满了感动,我想把这种感动写进词里,让读者感受到凉州大地的雄浑与沧桑,体会到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还有我的《五律·过腾格里沙漠边缘》:“大漠无边际,风来沙满天。孤烟直如线,落日大如盘。草少埋枯骨,泉稀映远峦。征人何处去,遗迹尚依然。”这首诗是我去年夏天过腾格里沙漠边缘时写的。那天我坐着朋友的车在沙漠里走,四周全是沙子,看不到边,风一吹,沙子就卷起来,把太阳都遮住了。隐约能看到远处有丝缕炊烟,直直地升向天空,傍晚的太阳特别大,像一个金色的盘子挂在天上。路边还有一些不知是古代还是现代的骸骨,被沙子埋了大半,旁边有一口快干了的泉眼,映着远处的山峦。看到这些,我想起了古代的征人,他们在这片沙漠里赶路、打仗,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苦难。我把这些景象写进诗里,就是想让读者感受到沙漠的壮阔,还有历史的厚重。

凉州词中,既有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也有对战争残酷的无奈与感慨,充满了豪迈悲壮的情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这句诗,表达了戍边将士们坚定的信念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展现出一种豪迈之气。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又透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壮之情。我曾在博物馆里见过一件唐代的铠甲,铠甲上有很多刀痕、箭孔,讲解员说,这是当年戍边将士穿过的,他可能在战场上打过很多仗,幸运地活了下来,也可能最后战死在了沙场。看着那件铠甲,我好像能看到将士们穿着它,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样子,他们喊着口号,拿着武器,不管敌人多强大,都不肯后退。这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可转念一想,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父亲,也许他们再也回不了家,再也见不到亲人,这又让人心里一阵难过,就像“古来征战几人回”里说的那样,战争带走了太多人的生命,留下的只有悲伤。这种豪迈悲壮的情感,在凉州的历史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凉州地处边塞,长期以来都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戍边将士们在这里,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战争,他们用生命捍卫着国家的边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都融入到了凉州词中。就像凉州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凉州词的情感表达中。

我以前有个朋友听他说:“他的祖爷爷,曾经就是清末的一名戍边士兵,家里还留着他当年用过的一把残破的腰刀和一些非常破旧的纸张。上面写着他祖爷爷在凉州边境当兵的日子锁事。那时冬天特别冷,衣服不够厚,晚上只能抱着枪睡觉;夏天又特别热,水不够喝,还要防备敌人偷袭;有时候打了胜仗,大家会一起喝酒庆祝,可也有很多战友在战斗中牺牲,只能简单地埋在土里,连名字都没留下。纸片最后一页,写着“愿天下太平,再无战事”,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最朴实的愿望。他讲到这些时,我都特别感动,也更能理解凉州词里的豪迈与悲壮。那些诗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无数将士用生命和泪水换来的。在我的创作中,也常常会表达这种情感。比如《七绝·悼戍边将士》:“沙场埋骨未留名,唯有风传战鼓声。莫道边疆寒刺骨,热血曾融雪万层。”这首诗是我参观凉州烈士陵园后写的。写这道诗时,窗外刮着大风,把窗户上的玻璃撞的“啪啪响”似乎能听到当年的战鼓声,我想,虽然这些将士的名字没人知道,但他们的热血曾经融化过边疆的冰雪,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七律·忆古战场》:“当年鏖战处,今日草萋萋。血浸黄沙黑,魂归塞月低。旌旗虽已落,英气未曾移。后辈当铭记,江山万代基。”这首诗写的是凉州的古战场,现在那里已经长满了草,但我知道,地下埋着无数将士的尸骨,他们的英气从来没有消失过。我想通过这首诗,让后辈记住,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更要传承他们的精神。

如前文所说,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心。凉州词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元素,也有西域文化的影子。从语言文字到意象运用,都体现了这种融合。在语言上,凉州词既有汉语的优美韵律,又吸收了一些西域语言的特色词汇,使其更具地域特色。在意象方面,既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体现边塞风光的中原意象,也有“葡萄”、“夜光杯”、“琵琶”、“羌笛”等来自西域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凉州词独特的文化韵味。以王翰的《凉州词》为例,“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夜光杯”是西域文化的代表,而“美酒”在中原文化中也有着悠久的饮酒传统。“琵琶马上催”中的“琵琶”是西域乐器,而“马上”则体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凉州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我还注意到,《乐府诗集》里有些凉州词,在句式和节奏上也受了西域音乐的影响。比如李端的《听筝》里写“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虽然不是直接写凉州,但里面的“筝”,最早也是从西域传入的。凉州人爱弹筝,尤其是在节日的时候,汉人弹,胡人也弹,弹的曲子既有中原的《高山流水》,也有西域的《胡笳十八拍》,两种曲子混在一起,反而特别好听。我小时候上学时听音乐老师说过,凉州的筝曲,比别的地方多了几分“野趣”,就是受西域音乐的影响,这种“野趣”,让筝曲更有生命力。在凉州的饮食文化里,也能看到多元融合的影子,而这些影子,在凉州词里也能找到痕迹。比如“胡饼”,是西域的食物,用芝麻、羊肉做馅,在凉州特别流行。《乐府诗集》里有首《凉州词》就写过“胡饼争持荐酒卮”,说的就是人们吃着胡饼,喝着酒的场景。还有“酪”,是西域的奶制品,凉州人把它和中原的茶叶煮在一起,做成“奶茶”,味道特别香浓。这些饮食,就像凉州词一样,是中原和西域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凉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写的《七绝·凉州食记》里就写过这些:“胡饼香飘满巷衢,奶茶浓酽暖身躯。葡萄架下尝新酿,羌笛声中话旧居。”我想把这种热闹、和谐的场景写进词里,让读者知道,凉州的多元文化,不只是在诗里,更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在研读《乐府诗集》中凉州词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这些古老的诗句,不仅让我对凉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凉州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让我深感自豪。作为一名凉州诗人,我有责任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用诗歌的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在我的创作中,我始终以凉州为背景,描绘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故事。比如在《七律·登姑臧台》中,我写道:“断墙犹记汉家旌,白骨堆边草半青。莫叹将军驰马远,终留灯火照农耕。残碑已被风沙蚀,旧梦犹随日月明。四郡烽烟今散尽,民心自可筑长城。”这首诗是我前年春天访姑臧台遗址时写的。姑臧台是凉州的古遗址,传说是汉武帝时期建的,现在只剩下一些断墙残碑。当我走近观望时隐约还能看到断墙上还存有一些模糊的花纹,像是当年的军旗图案;看着这些,我心里特别感慨。当年的将军虽然早就不在了,但他们留下的和平,让老百姓能安居落业;虽然残碑被风沙侵蚀了,但当年的梦想,还像日月一样明亮。现在没有战争了,老百姓的心连在一起,就是最坚固的长城。我把这些感受写进诗里,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凉州的历史不只是冰冷的遗址,还有温暖的人心。还有我的《七绝·游罗什寺》:“古寺千年立凉州,鸠摩译经韵长流。菩提树下听禅语,心向慈悲万事休。”罗什寺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建的,他当年在凉州翻译佛经,把佛教文化传到了中原。我去游罗什寺的时候,正赶上寺里的师傅在讲经,很多人坐在下面听,有老人,也有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夫妻。我坐在角落,听着师傅讲“慈悲”,忽然就明白了鸠摩罗什为什么要在凉州停留那么多年。他是想把这份平和,传给更多人。现在寺里还保存着他当年翻译佛经的手稿,字迹工整,能看出他的用心。我这首诗里的“韵长流”,不只是佛经的韵味,更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韵味,我想把这份安静和慈悲,写进诗里,让读到的人也能感受到。

在情感表达上,凉州词中的豪迈悲壮也深深感染着我。我希望在自己的诗歌中,能够传达出这种情感,展现出凉州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就像在《七绝·西凉吟》中,我写道:“胡商汉农共一垆,羌笛秦筝伴月孤。莫道边尘埋侠骨,春风先度古皇都。”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去年中秋,小时候听老辈说,以前凉州有非常多的侠士,那时候他们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只要有困难,都会互相帮忙,就算边地的尘土埋了他们的骨头,他们也不畏惧,他们那股子精神也像春风一样,能吹到长安那样的大城市。现在虽然没有侠士了,但凉州人互相帮助的劲儿还在,就像诗里写的“胡商汉农共一垆”,大家不分你我,一起过日子。还有一首《五律·遇雪宿凉州古堡》:“寒雪封古堡,风吼夜无眠。炉火星微闪,乡愁意更牵。忽闻邻舍语,细说旧流年。晨起院外看,银装覆远川。”记得是大前年冬天,有朋邀我去凉州郊外的古堡游玩,没想到遇上了大雪,路不好走,只能在古堡附近的老乡家借宿。晚上天特别冷,老乡生了火炉,火星一闪一闪的,我躺在炕上,听老乡说以前在古堡里生活的事,比如夏天怎么在院子里晒粮食,冬天怎么一起扫雪,虽然都是小事,但特别暖。第二天早走出院外,整个古堡和远处的山川都被雪盖住了,白茫茫一片,特别美。随即我便在手机上写了这首诗,这首诗里的“乡愁”,不只是我自己的乡愁,也是很多离开凉州的人的乡愁,而“邻舍语”里的温暖,更是凉州人最朴实的情感,我想把这种冷与暖的对比写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凉州人的热情和生活的真实。

在创作风格上,我借鉴了凉州词雄浑壮阔的意境营造和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我力求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描绘出凉州大地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情感。比如在《五律·石窟夜坐》中,我写道:“凿声穿夜月,彩笔缀星云。佛面含清露,龛灯映古纹。千僧同守夜,一法共栖真。不向浮名逐,初心自可群。”这首诗是我在天梯山石窟写的。天梯山石窟是凉州有名的石窟,里面的佛像都是古代工匠一点点凿出来的。那天陪朋友去天梯山石窟干活一至坐等到晚上,看到月光从洞口照进来,好像能听到当年工匠凿石头的声音,穿过夜空;佛像上的彩绘,像是用彩笔把星星和云彩都缀在了上面。早上的露水沾在佛脸上,特别干净;龛里的灯亮着,照在佛像的古纹上,特别清楚。听讲解员说,以前有很多僧人在这里守夜,他们一起修行,追求同一个真理。我看着佛像,忽然觉得,做人也该像这些僧人一样,不追求虚名,守住自己的初心,就能和大家一起走得更远。这首诗里的“初心”,也是我创作的初心。用朴实的文字,写真实的凉州。除了这些,我还写过一首《七律·凉州秋望》,是去年秋天站在凉州的南城楼上写的:“秋风吹过古城头,万里霜天一望收。祁连雪映千峰秀,湟水波摇两岸秋。牧笛远传牛羊散,炊烟斜起稻粱稠。此身愿作凉州树,扎根泥土伴乡愁。”那天站在城楼上,秋风一吹,特别舒服,远处的祁连山有雪,看起来特别秀;湟水的水波里映着秋天的景色,特别美。远处的草原上,牧笛声传来,牛羊慢慢散开;村里的炊烟斜着飘起来,田里的庄稼长得很茂盛。看着这些,我忽然想,要是能变成凉州的一棵树就好了,扎根在这片泥土里,陪着所有有乡愁的人。这首诗里的“凉州树”,就是我对凉州的感情。想永远和这片土地在一起。

《乐府诗集》中的凉州词,是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凉州文化呢?这是我读凉州词时,经常会想的问题。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加强对凉州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的保护。像雷台汉墓、文庙、罗什寺塔等,这些都是凉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凉州的辉煌历史。我去年去雷台汉墓的时候,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出土的铜车马,他们用特别细的刷子,一点点清理铜车上的泥土,生怕弄坏了。讲解员说,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他们还专门建了恒温恒湿的展厅,就是想让这些文物能保存得更久,让更多人看到。还有文庙,里面的古柏树有上千年了,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去浇水、修剪,还在树下立了牌子,告诉大家要爱护古树。这些做法都特别好,只有保护好这些遗迹,才能让凉州文化有根。除了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保护。比如凉州贤孝,是用凉州方言唱的,讲的是古今的故事,有劝人向善的,有讲历史的。我小时候常听村里的老人唱,现在会唱的老人越来越少了。好在这几年,政府开始重视凉州贤孝的传承,办了培训班,让老人教年轻人唱,还把凉州贤孝搬到了舞台上,让更多人知道。去年我还去看了一场凉州贤孝表演,台上的年轻人唱得特别好,台下的观众听得很入迷,还有小朋友跟着学。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特别高兴,觉得凉州贤孝有希望了。我还写过一首《七绝·听凉州贤孝》:“老调新声唱古今,方言句句动人心。莫嫌曲里多乡味,这是凉州魂里音。”这首诗就是想告诉大家,凉州贤孝里的乡味,就是凉州的魂,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在文化创新方面,我们要将凉州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比如,凉州的葡萄酒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我们可以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创作相关的诗歌、音乐、绘画等作品,将凉州的葡萄酒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去年,凉州举办了葡萄酒节,我在家中还为葡萄酒节写了一首《鹧鸪天·凉州葡萄酒节》:“葡园万亩沐秋阳,佳酿新成满瓮香。客至举杯谈古今,歌飞绕梁动柔肠。传文化,谱新章,凉州美酒誉四方。愿借清风传雅韵,醉了山河醉了乡。”葡萄酒节上,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大家一边喝着凉州的葡萄酒,一边现场观赏着各类节目,特别热闹。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人知道了凉州的葡萄酒,还有很多凉州的特色产品,也知道了凉州的文化。作为一凉州人,我将继续用诗歌的形式,传承和弘扬凉州文化。我希望通过我的诗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就像我在《南楼令·致凉州》中所写:“故土育英才,新风拂面来。看今朝,万象花开。文化传承添活力,歌盛世,乐开怀。”现在的凉州,越来越有活力了,有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凉州文化。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凉州文化一定能传承下去,并且越来越兴旺。

读完《乐府诗集》里的凉州词,再看看今天的凉州,我心里满是感慨。那些古老的诗句,就像千年的回响,在凉州的大地上回荡,它们记录着凉州的历史,承载着凉州的文化,也传递着凉州人的情感。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到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从岑参的“凉州七里十万家”,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每一句诗,都是凉州的一段故事,都是凉州文化的一颗珍珠。凉州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是坚韧的文化。它像祁连山的雪,纯净而坚定;像黄河的水,绵长而有力;像沙漠的胡杨,顽强而不屈。这种文化,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在凉州的土地上,活在凉州人的生活里,活在每一个传承者的心里。作为一名凉州诗人,我很幸运,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能读到这些珍贵的凉州词,能用笔记录下凉州的故事。我知道,传承凉州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凉州人的事,是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的事。就像古人说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要把凉州文化这把火,传递下去,让它照亮更多人的路,让它在新时代,发出更亮的光芒。

最后,我想用一首自己写的一首诗来结束这篇读后感记。《七律》研读“乐府诗集”感记,作者:王全祥:“乐府诗篇万古传,凉州词里忆当年。沙场壮歌惊日月,边地风情入管弦。文化交融凝厚重,精神传承续新篇。今朝再谱英雄曲,不负山河不负天。”愿《乐府诗集》里的凉州词,永远流传;愿凉州文化,永远兴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让千年的回响,永远回荡在人间。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