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楚辞〉感记》
——千年楚韵中的精神长歌
作者:王全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初次邂逅屈原的这句诗,是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彼时年少,只觉诗句朗朗上口,却未能深解其中蕴含的炽热情感与坚定信念。后来,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丰,当我翻开《楚辞》,深入探寻屈原的精神世界,这句诗便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岁月的尘埃,直抵心灵深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凉州人,我见惯了大漠孤烟的壮阔、黄河落日的雄浑,本以为自己的笔墨早已习惯了边塞的苍劲与豪迈,可当《楚辞》中的楚风楚韵漫过心尖,竟让我生出一种跨越千里、与古人对话的真切感。原来无论身处塞北还是江南,人对理想的坚守、对家国的眷恋、对生命的追问,从来都是相通的。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年时光,至今仍熠熠生辉。它是屈原一生的心血凝聚,更是楚地文化的灿烂结晶。当我翻开《楚辞》,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楚地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一一展现在眼前。那云梦泽的烟波浩渺,洞庭湖畔的木叶萧萧,汨罗江的碧波荡漾,还有楚地百姓祭祀时的钟鼓齐鸣、巫舞翩跹,都在文字间鲜活起来。而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徘徊,用他的诗歌诉说着内心的痛苦与追求,他的脚步踏过楚地的山山水水,也踏在了每一个读懂他的人的心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诸侯争霸,战火纷飞,楚国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屈原身为楚国的贵族,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天下,一心报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楚国的富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提出了“美政”的理想,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这与后世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文人对治国安邦的赤诚期盼。然而,在那个奸佞当道、君主昏庸的年代,他的政治理想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和诋毁。楚怀王听信靳尚、子兰之流的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到偏远之地;楚顷襄王继位后,更是对屈原的忠言置若罔闻,继续推行错误的政策,让楚国一步步走向深渊。
在流放的岁月里,屈原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悲愤。他眼睁睁地看着楚国的国土被秦国蚕食,看着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却无能为力。他的忠诚被误解,他的理想被践踏,他的才华被埋没。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放弃对家国的牵挂。他背着行囊,沿着长江两岸漂泊,从郢都到洞庭,从沅水到湘水,每到一处,都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离骚》便是他这段岁月里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经典之作,这首长达三千余字的抒情诗,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既是他个人的悲愤呐喊,也是一个时代的苦难缩影。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开篇,屈原便自豪地追溯自己的身世,表明自己的高贵出身和不凡志向。在他看来,自己的血脉里流淌着先祖高阳氏的荣光,这份出身不是特权的象征,而是责任的担当。就像我们凉州人常说的“祖辈的名声要靠自己挣”,屈原从一开始就将个人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以香草美人自喻,将自己对美好品德和理想的追求融入其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把江离、辟芷这些香草披在身上,把秋兰串起来当作配饰,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要让自己时刻铭记,做人要像香草一样高洁,做事要像兰花一样清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做下装,在旁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合时宜”,可在他心中,这是对世俗浊流的反抗,是对纯净理想的坚守。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他的理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那些心怀嫉妒的小人,见他才华出众、深得君主曾经的信任,便编造谣言诋毁他,说他品行不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当时的社会风气本就崇尚投机取巧,人们都违背规矩、改变正道,屈原的坚守在这样的环境里,反倒成了“异类”。他也曾迷茫过,也曾想过“回车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可每当想起楚国的百姓、想起心中的“美政”理想,他又坚定了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我读一次便感动一次。它哪里只写的是屈原一个人的心声?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不都是在“路漫漫”的困境中,执着地“上下求索”吗?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是“求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求索”;我们凉州大地上,那些守卫边疆的将士、耕耘土地的百姓,为了生活、为了家国,日复一日地努力,不也是“求索”吗?
屈原的“求索”,不仅体现在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每当读到这句诗,我总会想起自己在凉州乡间看到的景象:春播时,农民顶着风沙在田里播种;秋收时,他们冒着烈日在地里收割;遇到干旱年份,他们望着干裂的土地唉声叹气。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无论是两千多年前楚地的百姓,还是如今凉州的百姓,“民生之多艰”从来都是相通的,而屈原的“哀”,不是软弱的悲叹,而是对百姓最深切的共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这种情怀,在《九章》中体现得更为真切。《九章·哀郢》里,他写下“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描绘了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字里行间满是悲痛与无奈;《九章·涉江》中,“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看似是在哀叹自己的处境,实则是在为百姓的苦难而难过。他自己的“无乐”,远不及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
除了《离骚》《九章》,《楚辞》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篇章,每一篇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九歌》是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共十一篇,每一篇祭祀一位神灵,有云中君、湘君、湘夫人,也有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浪漫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出自《九歌·湘夫人》的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秋天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秋风轻轻吹拂,洞庭湖的水波荡漾,树叶纷纷飘落。读这句诗时,我仿佛能看到那片辽阔的湖面,感受到秋风带来的微凉,也能体会到诗中那种淡淡的惆怅。湘君等待湘夫人而不得的失落,像湖面的雾气一样,弥漫在文字间。这种以景抒情的写法,对后世的诗人影响深远,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也是用眼前的景物来表达心中的不舍吗?
《天问》则是一篇充满奇思妙想的长诗,屈原在诗中对天地万物、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一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展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远古刚开始的时候,是谁把这些事情传下来的?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又凭什么去考察呢?“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昼夜昏暗不明,谁能把它弄清楚?宇宙混沌一片,又怎么去认识它呢?这些问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没有科学仪器的辅助,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屈原却敢于去问、敢于去想,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鲁迅曾评价《楚辞》“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而《天问》正是这种“卓绝”的最好体现。它不满足于对现实的描述,而是要追问世界的本源、生命的意义,这种思考的深度,让《楚辞》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成为一部充满哲学智慧的典籍。
《招魂》也是《楚辞》中极具特色的一篇,关于它的作者,有人说是屈原为招楚怀王的魂而作,也有人说是宋玉为招屈原的魂而作,但无论作者是谁,文中对楚国风物的描绘、对生死的思考,都让人印象深刻。“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和天上、地下的凶险,劝诫魂魄不要停留,赶紧回到楚国来。而当写到楚国的美好时,文字又变得温暖而亲切:“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家里的人都在等着你,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有稻子、小米、黄粱,还有肥牛的蹄筋、吴国的羹汤。这种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和我们凉州人对故土的情感何其相似?凉州人无论走多远,心里总惦记着家里的一碗凉州行面、一碗面皮子,一碗米汤油撒子,……。也总想着“叶落归根”,这种对家乡的牵挂,是刻在骨子里的,是跨越千年也不会变的。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屈原的精神所感动,也常常会将他的经历与凉州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凉州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出过许多忠勇之士。比如东汉时期的张奂,曾任护匈奴中郎将,驻守凉州,他治军严明,爱护百姓,面对匈奴的侵扰,他挺身而出,保卫了边疆的安宁;还有唐代的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驻守凉州,他多次击败吐蕃,为唐朝的边疆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凉州的先贤,和屈原一样,都有着对家国的忠诚、对百姓的关爱,他们的精神,就像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精准地概括了屈原的品格。他的志向高洁,所以用香草来比喻自己;他的行为廉洁,所以即使死了也不被世俗所容。他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洁净,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埃之外,不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污,这种品格,确实可以和日月争光。而我们凉州的先贤,不也正是这样“皭然泥而不滓”的人吗?他们在边疆的艰苦环境中,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恶势力妥协,这种精神,和屈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诗,不仅是屈原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会面临各种选择和诱惑。比如我自己,作为一名诗人,常常会遇到“写不出来”诗句的困境,有时候为了一句诗、一个韵脚,会苦思冥想好长时间;曾经也有人劝我,“现在谁还读古诗啊,不如写点通俗的东西,容易火”。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屈原的这句诗。他为了自己的“心之所善”,即使“九死”也不后悔,我不过是遇到了一点小小的困难,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我们每个人的“心之所善”或许不同,有人追求事业的成功,有人追求家庭的幸福,有人追求艺术的完美,但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值得坚守的,就应该像屈原一样,执着地去追求,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也不轻易放弃。
同时,《楚辞》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楚辞》,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情况:从政治上,我们能看到楚国的官僚制度、外交政策,以及贵族之间的斗争;从经济上,我们能看到楚国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比如诗中提到的“稻粢穱麦”“黄粱”,说明当时楚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从文化风俗上,我们能看到楚地的祭祀仪式、巫文化,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楚地人喜欢用香草、美人来象征美好,这种审美观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它的浪漫主义风格、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许多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深受《楚辞》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奇幻的想象,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楚辞》中“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的意境何其相似;李贺的诗歌则充满了幽峭奇艳的风格,他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和《楚辞》中“玉英腾光,朱华冒绿”的瑰丽想象一脉相承。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忙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浮躁,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空虚。我们每天刷着手机,看着短视频,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却很少静下心来读一本经典,很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此时,阅读《楚辞》这样的经典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汲取精神的力量。当我们为了工作的压力而焦虑时,读一读《离骚》中“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就会明白,只要自己的内心纯洁而坚定,即使生活清苦一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我们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而烦恼时,读一读《九歌·少司命》中“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就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从而放下心中的芥蒂;当我们为了未来的迷茫而彷徨时,读一读《天问》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重新找回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去年秋天,我带着《楚辞》回到凉州乡下的老家。傍晚时分,坐在院子外的老槐树下,看着远处祁连山的雪顶被夕阳染成金色,耳边是风吹过麦田的沙沙声,手里捧着泛黄的书页,再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忽然觉得楚地的秋风与凉州的秋风,竟有了相通之处。它们都带着岁月的凉意,也都藏着对土地的深情。那一刻,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在田里劳作的场景,父亲常说“土地不欺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好收成”,这话朴素,却藏着最实在的道理,就像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感慨,而是扎根在土地里的共情。
后来我去凉州博物馆,看到展柜里陈列的汉代简牍,上面刻着戍边将士的家书,“愿归故里,与妻儿相守”的字句,和《招魂》里“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的呼唤,跨越了两千年,却有着同样的温度。我忽然明白,无论是楚地的屈原,还是凉州的戍卒,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永远是家乡与家国;他们毕生的“求索”,也永远是让所爱之人安稳、让所守之地安宁。
作为一名凉州诗人、作家,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要传承凉州的文化,也要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楚辞》中的精神,和凉州的精神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表达我对《楚辞》和屈原的敬意,也为了将楚韵与凉州风情结合起来,我以平水韵作了两首诗,一首怀屈原,一首叹楚韵与凉州的共鸣。
《七律》读《楚辞》怀屈原
作者:王全祥
千年楚韵墨流芳,屈子悲歌意未央。
香草美人情切切,忠肝义胆志堂堂。
汨罗江畔英魂在,《离骚》篇中浩气长。
每读华章思旧事,心潮澎湃敬贤良。
写这首诗时,我总想起在凉州城见过的古碑,碑上刻着戍边将士的姓名,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就像屈原的名字,哪怕过了千年,依然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千年楚韵墨流芳”,是《楚辞》的文字魅力,也是屈原精神的生命力,就像凉州的葡萄酒,封存越久,香气越浓;“屈子悲歌意未央”,是他笔下的悲愤,更是他对家国的牵挂,这份牵挂,和凉州人守护边疆的执着,本就是同一种深情。“香草美人情切切”,是他用最纯粹的意象,写最真挚的追求;“忠肝义胆志堂堂”,是他挺直的脊梁,也是所有心怀家国者的模样。每次读到《离骚》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看窗外祁连山的轮廓,总觉得屈原的英魂,和凉州大地上那些坚守的身影,早已跨越时空,紧紧相连。
《七律》楚韵凉州遥相忆
作者:王全祥
楚水湘云万里遥,凉州风沙接天飘。
《九歌》声里思屈子,孤塞烟中念故朝。
戍卒泪同湘水咽,骚人恨与陇云摇。
千年意气今犹在,共守山河日月昭。
这首诗,是我把楚地的景与凉州的情揉在一起写的。楚地的水是柔的,湘云是淡的,可凉州的风沙是烈的,孤塞是壮的。看似不同,却藏着一样的家国心。“楚水湘云万里遥,凉州风沙接天飘”,一边是江南的温润,一边是塞北的苍茫,可当我读《九歌》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听凉州城外风吹过烽火台的呜咽,竟觉得这两地的风,都在诉说着牵挂。“《九歌》声里思屈子,孤塞烟中念故朝”,屈原念的是楚国的故都,凉州的戍卒念的是远方的家乡,本质上都是对“根”的眷恋。我曾在凉州博物馆见过一枚汉代的铜印,印文是“戍卒张平”,旁边放着他写给家人的信,字迹潦草却字字恳切,“家中安否?田亩何如?”这问句,和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不都是对“安稳”的期盼吗?
“戍卒泪同湘水咽,骚人恨与陇云摇”,楚地的湘水,流着屈原的忧思;凉州的陇云,载着戍卒的乡愁,泪与恨虽不同,却都是为了山河无恙。去年冬天,我在凉州乡下遇到一位老人,他守着祖上传下来的皮影戏箱,说“这戏里唱的忠勇,不能断”。我忽然明白,屈原的“求索”,老人的“坚守”,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把好的东西传下去。“千年意气今犹在,共守山河日月昭”,无论是楚韵里的高洁,还是凉州人的赤诚,这份意气从来没断过。就像祁连山的雪水,年复一年滋养着凉州的土地;《楚辞》的文字,也一代又一代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
写完这两首诗,我把它们抄在纸上,贴在书桌正面的墙上。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那些字句仿佛活了过来。屈原的身影,楚地的烟波,凉州的风沙,还有那些坚守的人,都在眼前浮现。我忽然觉得,作为一名凉州诗人、作家,写《楚辞》的读后感记,不只是读一本书,更是读一种精神,读一份传承。
屈原的时代早已过去,可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依然是我们今天该有的模样。在凉州,我曾经见过为了保护古长城遗址,每天徒步巡查的老人;也曾经见过为了传承凉州贤孝,走街串巷演唱的艺人;还见过为了让庄稼有收成,在干旱地里引水灌溉的农民。他们都是“求索”者,都是屈原精神的传承人。就像司马迁说的,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这种“洁”与“廉”,不正是我们每个人该坚守的吗?
现在再翻《楚辞》,我不再只看到屈原的悲愤,更看到他的希望。他用诗歌种下的种子,早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在凉州,我会把《楚辞》里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亲朋友和孩子们听,告诉他们屈原是谁,告诉他们“民生之多艰”的意思,告诉他们活人要像祁连山一样,挺直脊梁,守住初心。我想,这大概也算是传承吧。把古人的精神,变成今天的行动;把远方的楚韵,融进身边的凉州。
楚地的风还在吹,凉州的沙还在飘,屈原的诗还在传。千年岁月,改变了很多事,可那份对家国的眷恋,对理想的坚守,从来没变过。作为一名凉州诗人、作家,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笔,把这份眷恋写下去,把这份坚守传下去。就像屈原写《离骚》那样,用最朴素的文字,写最真挚的情感,让楚韵与凉州情,永远留在山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