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李宣章《寒露赋》欣赏 [点评]

王桂才     发布时间: 2025/10/9 15:45:58
阅读:6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今天读到李宣章先生的骈赋《寒露赋》感觉挺好,试从意象气侯、典故人文、艺术技巧、主题升华等方面进行评析:
寒  露  赋
                 李宣章
       夫烟凝远岫,露浥平芜。叶辞青琐,菊绽黄衢。盖露自今朝而转冷,叶随寒序以成枯。雁逐残霞,以辞北塞;虫吟败草,而赴秋徂。天既高而垂霭,水渐瘦以凝酥。听寒蛩之切切,感时序之区区。
       于是凭栏寄兴,对景幽舒。芦雪堆银,映汀洲而泛素;枫丹坠锦,染林麓以凝朱。昔王维辋川之蹑叶,曾将霜色描于图轴;今我篱边之熟酿,再唤陶公话以芳菊。且砌下霜浓,侵潘郎之鬓雪;阶前月淡,牵张翰之莼鲈。渔舟系岸,收纶罢钓;农舍扃扉,积粟充厨。遂忆杜牧江枫之泊夜,念渊明稚子之候闾。松梢缀月兮清辉漫洒,疑是青莲倾酒之处;竹径凝霜兮寒气潜濡,恍如子美对花之居。
        遥思往岁之雅集,近赏今朝之秋图。感物华之迭代,叹岁月之踟蹰。遂抚焦桐,歌秋兴;援彩笔,咏秋蕖。驭淡云而遐举,伴寒星以共孤。且尽杯中之绿蚁,莫教虚负此悠湖。

     (依词林正韵)

才子点评:

李宣章此篇《寒露赋》以骈赋为体,文辞典雅,意境清幽,通过对寒露时节物候景象的细腻描绘,融入历史人文典故,展现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时空感怀。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选取与节气特征
赋文紧扣寒露节气特征,选取 “烟凝远岫”“露浥平芜”“菊绽黄衢” 等典型秋日意象,生动勾勒出深秋的寥廓与清寒。其中 “水渐瘦以凝酥” 以“瘦”字形容秋水收敛,既符合寒露后水量减少的自然规律,又赋予动态诗意;而 “雁逐残霞”“虫吟败草” 则暗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的物候记载,凸显对传统节气文化的精准把握。
二、典故化用与人文情怀
作者巧妙串联历史人物典故,如王维辋川绘霜叶、陶渊明东篱赏菊、张翰莼鲈思归等,既丰富了文化内涵,又借古人之志趣抒写自身超然物外之情。“砌下霜浓,侵潘郎之鬓雪” 化用潘岳《秋兴赋》“斑鬓髟以承弁兮”,将自然之霜与人生暮年相映照,深化了时光易逝的慨叹;结尾 “驭淡云而遐举,伴寒星以共孤” 更显遗世独立之姿,与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的旷达遥相呼应。
三、语言艺术与骈赋技法
全文恪守骈赋规范,对仗工整且音韵铿锵。如 “芦雪堆银,映汀洲而泛素;枫丹坠锦,染林麓以凝朱” 一句,以“银”对“丹”、“素”对“朱”,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层次丰富,极具画面感。此外,“侵”“牵”“系”“扃”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静态秋景充满动态张力,可见作者炼字之功。
四、结构布局与情感升华
赋文依循“景—情—理”的古典范式:开篇写寒露物象,中段凭栏寄兴、援引典故,尾段以“感物华之迭代”收束,抒发生命感悟。这种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递进,暗合传统天人合一哲学,与寒露时节“万物敛藏”的天地之气相契合。尤其 “莫教虚负此悠湖” 一句,于萧瑟中透出豁达,升华了珍惜当下、顺时应命的主题。
总之,此赋深得汉魏六朝小赋精髓,既具“体物写志”的工笔之妙,又不失“感时伤怀”的深沉之思。作者以寒露为媒介,将自然律动与人文哲思熔于一炉,堪称现代骈赋创作中的佳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