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观清代文学家吴敬梓一生,曲折而艰难,辗转而有风骨,看尽儒林之丑态,写了一部《儒林外史》从此中国说部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叹其历,敬其节,咏其功,感而成一篇散赋:
清康乾间,有奇士焉。名敬梓,号文木,字敏轩。祖籍全椒,世为簪缨,然先生不屑科场龌龊,独以犀毫刺破青衫泪,更以铁骨撑起白门烟。今作此赋,既颂其文章千古,亦歌其寒夜暖足之轶事,以见风骨于微末之间。
溯夫吴氏之门庭,科第如林而延。曾祖探花,父辈清廉,然至先生少年,已见族中争产之丑态寒。嗣父严训,八股锢心,而先生独嗜诗词曲赋,如困兽窥天。早存叛逆之根,及至父逝产争,妻亡财散,乡人讥为“子弟戒”,遂卖尽田庐,携眷徙金陵。秦淮水畔,买舟载书;白板桥西,结庐避世未纷争。此时先生,唯以冷眼观世,热肠著书,巳绝意功名。
至若敬梓居金陵十载,目击士林之怪状:有范进中举疯癫可笑,有严监生临死惜灯草,有王玉辉逼女殉节虚伪而悲哀。于是振笔疾书,成《儒林外史》五十六回。其笔如解剖刀,剥去科举华衮,露尽灵魂荒芜;其心似明月镜,照见功名虚妄,存留人性之微光。鲁迅赞其“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自此中国说部足有讽刺之章也。
尤可叹者,乃先生贫贱而志坚。晚年窘困,囊无一线,灶冷无烟。每至隆冬,墨冻成冰,手僵而凄寒。先生不怨不惧,邀妻携友,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墙数十里而行。一路歌吟啸呼,踏雪破寂,待全身暖透,归而奋笔抒情。此谓“暖足”,非独驱体寒,更淬精神之火而生也。
然则乾隆十九年,先生客死扬州,友人买棺归葬而显厚情也!遗作未竟,然《儒林外史》已如惊雷裂空。其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其语言“从口语提炼,朴素幽默”,开谴责小说先河,媲美塞万提斯、巴尔扎克之名。而暖足轶事,尤见中国文人“穷且益坚”之传统:寒夜绕城,非为苟活,乃为守护思想之微星也。
嗟乎!世有显宦如云,终化尘土;独先生以一部讽刺巨编、一段暖足佳话,令金陵冬雪永含温情。今人观儒林众生相,犹见先生冷笑其间;每遇困顿,想见先生踏雪长歌,岂不凛然而逢。文木不朽,不仅在书,更在寒夜中暖足而火了金陵。
赞曰:
全椒梦断秦淮月,文木萧萧讽世孤。
白下移家轻万贯,扬州寄迹冷群炉。
冬寒踏雪携妻友,夜永行歌泣鬼狐。
写尽儒林千百态,坚冰终化泻川图。
注释: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中国清代小说家,以创作《儒林外史》闻名,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