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寒露赋 [辞赋]

王桂才     发布时间: 2025/10/8 10:31:25
阅读:18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今天是寒露节气,天气渐冷,菊花呈黄。思此节物侯和农事及古代名人咏寒露诗词,感而成一篇散赋:
岁逢乙巳,序属季秋。斗指辛宫,太阳行黄经一九五度;露凝寒色,天地换清冷新妆。寒露者,白露后之节令,霜降前之寒渐强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自此,凉风渐凛,暑气尽销,万物随阴阳而潜变,乾坤因时序而移光。
若夫初临寒露,昼短夜长。北风暗度,南雁成行。观夫晨起旷野,草叶缀珠光而欲滴;暮临幽壑,枫林染霞色以初彰。元稹诗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此时也,北方霜铺千里,高原雪兆;南方风清气爽,湖泊荷伤。更兼“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白居易池上独步,见兰衰荷破,犹存青叶;沙鹤水萤,各守其黄。此乃寒露之象:虽萧瑟而生机蕴,是清冷而丰韵藏。
至若寒露三候,物候有常。一候鸿雁来宾,列阵南翔以避寒;二候雀入大水,化蛤蜊而匿形;三候菊有黄华,独放而凌霜。农人秉时劳作,北方抢种冬麦紧,南方勤收秋稻忙。谚语道:“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于是“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元稹诗中尽显农事之艰与物类之常。而“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韩愈咏木芙蓉于寒露丛中,恰喻秋华之坚强。
思则古人逢寒露,登高赏红叶,饮酒品蟹黄。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之幽趣,王建“冷露无声湿桂花”之静谧,皆成千古名章。民间制菊花酒以养肝明目,蒸花糕以寓步步高升;更见“汉服巡游,恍入唐衢宋肆”,古今交融之景,尤显节气生命力强。朱熹夜坐感怀:“秋堂天气清,坐久寒露滴”,借节气以明心见性;王安石试院梦友:“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则露寒之中更见情谊温厚之微光。
既而寒露之节,天地收妆。宜早卧以避夜凉,晨起而迎朝阳。饮食循“养阴防燥”之理,芝麻、蜂蜜润肺腑;起居守“保暖护足”之道,热水泡脚通经络。观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可知寒露之美,在于静观万物时感悟天地之玄黄。松柏经冬而色苍苍,寒菊临霜而气昂扬。
嗟乎!寒露者,天地之信使,春秋之情丝。其气清冽,可涤尘心;其意深沉,足启哲思。今人虽居都市,犹可凭窗观露,临风诵诗。盖因节气非徒历法之标,实为文明之脉,连接古今,必然生痴。寒露之韵,正在这冷暖交织间,见证岁月永恒而不疑!
赞曰:
寒露逢秋夜渐长,西风卷地菊花黄。
云边雁字书空远,篱下霜英抱冷香。
万物凝珠惊墨客,千山敛气动红妆。
萧疏残景仍追韵,虽越五旬犹向阳。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