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都昌县城街心公园赋
都昌县城街心公园赋原创 冯期武 赣鄱网事 2025年10月09日 08:06 江西 时维乙巳之秋,国庆佳节,都昌县城街心公园焕然新颜,八方民众云集,欢颜溢于街巷。余观此盛景,感民生之乐、城建之美,乃作斯赋以记之。 地理沿革篇 匡庐山下,沉没鄡阳;鄱阳湖上,浮出都昌。东眺瓷都而南望豫章,西达浔阳而北通长江。此邑历为候鸟王国,素称鱼米之乡,秦设番县,隶属九江,唐复县制,命名都昌,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今街心公园者,居县城腹地,承古邑之灵气,汇湖山之精华。昔有街心花园,规模狭小,摊贩塞途,车马喧阗,市民每过此而蹙眉。然自癸卯年(2023)六月,规划委员会议通过重建方案,翌月县长办公会决意启动,甲辰年(2024)八月破土动工,历时一载有余,终在乙巳年(2025)国庆之际“显山露水”,成就一方桃源。 旧貌新颜篇 忆昔街心花园,窄径困于市井,绿植蒙于尘嚣。小摊占路为市,车辆乱停塞途,虽处闹市而人皆避之。今观新园,天桥横空如虹,贯通东西街巷;沥青铺路若带,连接万家楼台。东区景区天桥浑然一体,西隅红色记忆馆静默伫立。园中健身器材罗列,儿童游乐场欢语不绝;步道蜿蜒通幽处,花木扶疏映喷泉。尤以人行天桥为胜,登临其上,则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老人拄杖而行,稚子追逐嬉戏,俊男靓女徜徉其间,恍若现代《清明上河图》卷。 功能意境篇 园西有红色记忆馆,乃老县委办公楼改造而成。馆内石碑镌刻先烈事迹,静谧中似闻英雄低语;馆外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俨然生态休闲之区。此园既具休憩健身之实用,复涵历史教育之深意。昔时机动游戏设备尽去,今朝健身器材与儿童场所新添。晨光熹微,老者在此太极漫步;暮色苍茫,幼童于此嬉戏欢歌。更兼中秋国庆双节之际,市民携老扶幼,打卡摄影,衣袂飘香于花径,笑语回荡于林梢。 文化传承篇 都昌本为文脉深厚之地:南山崖下野老煮泉,西岭壁前康乐结舍;陶侃惜阴垂范,陈澔集说传经。今街心公园承此文脉,将城市记忆融入砖石,让地域特色缀于景观。观其设计,非惟草木之植,实乃精神家园之筑。县城管局江天水局长慨言:“此园承载城市记忆,激发生活热情,引领时代风尚”。昔苏东坡咏都昌“灯火楼台一万家”,今观此园之盛,可谓承古意而焕新声。 未来展望篇 夫街心公园之建,非止土木之功,实为民生之策。昔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今见都昌以寸心筑大美。东山魁夷有云:“风景是心之投影”,此园既成,非惟改善交通、优化环境,更使市民有怡神悦目之所,脑海尽释尘世之虑。展望未来,都昌将续环鄱湖生态圈建设,重招商兴工,促创新发展。街心公园如明珠嵌于城央,将与南山矶山相映,共绘“湖山一体,百姓康怡”之盛景。 结语 壮哉!街心公园纳古今气象,聚四方欢声;伟哉!都昌民众享太平之福,乐湖山之胜。谨以谢灵运石壁精舍之句寄意:“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愿此园永驻春色,长润民心!注:本赋参考都昌历史文献与街心公园最新报道,融地理、建筑、人文于一炉,以骈散结合之体,记盛世民生之乐。 2025,10,08修改于宜春市靖安县城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9日 10:53:45     分类:诗词曲赋
   1         1
[散文] 家乡大麦酒:飘香岁月的匠心传承
家乡大麦酒:飘香岁月的匠心传承文/冯期武 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萦绕着故乡都昌南峰那一缕独特的大麦酒香。那是一种穿透时光的醇厚,一种源自匠人手掌的温度,更是鄱阳湖水土孕育出的灵魂之味。 我的家乡都昌县地处赣北,濒临鄱阳湖,坐落于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中心地带,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自汉高祖六年设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这片土地孕育了深厚酿酒文化。都昌县酒厂创建于1958年4月,最初厂址在县实验小学对面的余家厅,后来扩移至现今的金街雅苑小区。虽然老酒厂在2005年改制后不复存在,但那份酿酒的传统技艺和醇香,却深深烙印在都昌人的记忆里。 大麦酒的酿造,是一门延续传统的手工技艺。其工艺源远流长,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大麦为原料,经过浸泡、淘洗、初蒸、焖粮、复蒸、出甑、摊凉、加曲、培菌、糖化、发酵、蒸酒、储存、包装等十多道传统工序精心酿造而成。这种纯粮大曲固态双边复式发酵,是中国白酒酿造的主体工艺特点。 记得老师傅们说起,酿酒的原理看似简单,实则是微生物发酵的艺术。实际操作远非易事,每一步都需匠心把控。泡粮时,要将大麦倒入泡粮池中,用6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6小时,然后放掉泡粮水,沥干后再用清水冲去酸水。蒸粮则分为初蒸和复蒸:烧开锅炉水,将大麦倒入酿酒设备中,初蒸20分钟左右停火;随后进行闷粮,从甑底加入热水盖过粮面,保持水温在70度左右约30分钟;之后放掉焖水,开始大火复蒸60分钟左右,要求大麦开花率在90%以上。 最关键的发酵过程,是糖化与酒化同时进行的“双边复式发酵”。将蒸好的粮食摊凉至适宜温度(夏季约30度),按比例加入酒曲搅拌均匀,然后入池发酵。都昌大麦酒秉承传统手工工艺,酿造过程中坚持“斩头去尾”、留下“中段”,以此保持原浆精华部分,使酒液浓郁、清香,饮之有回归原生态的感觉。 蒸馏是提纯的过程,利用乙醇和水沸点的不同,将发酵好的酒醅中的酒精和微量成分提取出来,提高浓度。老师傅们会用特制的蒸馏器,大火烧至出酒后,按比例接头酒,然后改中火蒸馏成品酒,接至所需度数时改大火追尾。新蒸出的酒需要经过陈化老熟,存放在陶制容器中,使酒体的风味得以改善,新酒的糙辣感和不愉快气味逐渐消退,香气更加优雅细腻,口感更加协调柔和。 家乡大麦酒属清香型白酒,酒质无色透明,气味芬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度较高。在当地方言中,人们亲切地称大麦酒为“大麦冲子”,寓意酒入肠胃有舒心养胃之意。这种酒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都昌人年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年底,都昌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种年货,而自酿的米酒、大麦酒则是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饮品。 在都昌人的年夜饭桌上,酒是情感的催化剂。席间常备有档次较高的白酒、红酒和各色饮料,有的家庭也会拿出度数不高的自酿米酒或大麦酒。大人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晚辈则向长辈敬酒,祝福健康长寿,长辈则回馈以好好学习、步步高升的祝愿。这种场景,洋溢着团圆和喜庆的氛围。 都昌酿酒人一向重视以产品质量取信市场。老师傅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手工熬制,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保证原汁原味。他们相信,甜味纯正,回味悠久,没有任何杂味的酒,自然会得到顾客的认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质量的执着,正是都昌南峰大麦酒能够飘香数百年的根本所在。 今天的都昌,一些有识之士仍在赓续这份酿酒传统,在乡间创办酒厂,注册传统商标,取得酿酒许可证,立足“良心酒”、“乡情酒”、“普惠酒”的定位,致力让那份醇香在新时代里飘得更远。 家乡大麦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乡愁的寄托。每当我品尝到这醇厚的大麦酒,就仿佛看到了鄱阳湖的辽阔水面,听到了故乡人的淳朴乡音,感受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匠心与情怀。这是都昌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8日 20:58:57     分类:诗词曲赋
   12         5
[诗:七律] 堵车
堵车文/冯期武盘踞长龙贯陌川,旅游假日蹠空旋。笛鸣刺耳心焦灼,灯闪连珠影蔓延。半月挪移犹困兽,一时拥堵若封渊。观光本欲寻佳境,大道谁知误岁年。创作思路解析:首联宏观场景以“长龙盘踞”比喻堵车长队,结合“假日车流”点明长假背景,突出规模庞大与停滞不前的矛盾感。颔联声光交织通过“笛鸣刺耳”与“灯闪连珠”的视听描写,强化堵车时的焦躁氛围,展现动态中的僵持。颈联时空煎熬“半月挪移”以夸张手法极言时间漫长,“困兽”“封渊”隐喻空间束缚,传达身心受困的无奈。尾联心境转折由“观光佳境”的期待跌入“误岁年”的慨叹,呼应假期出行初衷与现实的落差,深化主题。全诗押平水韵“一先”韵部,中二联对仗工整,力求以传统诗语折射当代长假期间的出行之困。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8日 11:10:56     分类:诗词曲赋
   23         16
[诗:七律] 周溪村BA观赛即景
周溪村BA观赛即景原创冯期武看见鄡阳2025年10月07日 14:46江西周溪村BA观赛即景文/冯期武十里相呼聚赛场,人潮叠浪沸秋光。凝神屏摄追鸿影,争席凳携探颈昂。声震云霄星欲坠,灯摇竹树月微凉。尘间烟火胜年节,牵动村球一曲肠。注解:首联“十里相呼聚赛场,人潮叠浪沸秋光”:以“十里相呼”表现村民互相招呼、结伴观赛的盛况,“人潮叠浪”喻现场观众如潮水般涌动,呼应报道中“比过年还热闹”的场景。颔联“凝神屏摄追鸿影,争席凳携探颈昂。”:刻画观众举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搬小板凳抢占观赛位的生动细节,凸显村民的投入之态。颈联“声震云霄星欲坠,灯摇竹树月微凉”:通过声景交融的写法,以“声震云霄”形容喝彩声惊天动地,“灯摇竹树”暗喻赛事至晚未休,侧面烘托观众激情。尾联“尘间烟火胜年节,牵动村球一曲肠”:总结观众反应的社会意义,以“胜年节”强调赛事超越传统节日的凝聚力,“一曲肠”点明体育精神深植乡土情感。全诗紧扣“观众反应”主题,通过动静结合的意象链,展现乡村体育活动中民众的参与感与集体荣誉感,传递出体育赛事赋能乡土文化的深刻内涵。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8日 11:09:47     分类:诗词曲赋
   12         5
[散文] (散文)豆参香里忆乡愁
(散文)豆参香里忆乡愁文/冯期武(都昌县南峰中学退休教师) 在江南水乡的都昌,南峰豆参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缠绕在味蕾上的一缕乡愁,是穿越了近千年时光的文化符号。它用最质朴的大豆,演绎着最绵长的滋味,成为都昌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家乡印记。 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充满智慧与趣味的传说。相传观音大士与杜康比试,欲为百姓寻得一味佳品。杜康酿出了醇香美酒,观音则点化了洁白豆腐。当二人下凡寻求公断,众人皆赞酒香,唯独都昌南峰人道出了豆腐的妙处:“豆腐能做百个菜,一场能出百样味;而且豆渣能吃,酒渣不能吃,做酒太浪费粮食。”这番话语不仅令杜康心服口服,也让观音欣喜不已,便授以南峰人将豆腐化作形似人参、味极鲜美的食品——豆参。这传说为豆参披上了一层神秘而亲切的面纱,仿佛它的诞生,自一开始就承载着对土地和五谷的深情。 真正的匠心,蕴藏于豆参繁复而精妙的制作工艺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油炸豆腐,而是一场大豆的华丽蜕变。老师傅们精选本地乌豆、黄豆,历经浸豆、磨浆、滤渣、点卤、压制成型……每一步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经验与智慧。而最为关键的“炸制”环节,更是堪称绝艺。切好的豆条入油锅,老师傅需时刻掌控火候,用一把铁筛不停翻动。待油温过高,便以一碗冷水沿锅边徐徐淋下——“淋水”这手绝活,非经验丰富者不能为。正是这恰到好处的降温,让豆条在油中缓缓膨大、“圆身”,最终形成金黄锃亮、形如参条的模样。掰开一看,内里气孔均匀,状若绚烂菊花,又似人参横截面上的菊米心,令人叹为观止。 都昌人常说,外乡难以复制南峰豆参的真味,其精髓在于家乡特有的井水。这清冽甘甜的井水,相传得自观音净瓶中的“杨柳水”,用它制成的豆腐质佳味美,方能炸出上乘的豆参。水质赋予了豆参独特的灵魂,也成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核心奥秘。 制成后的豆参,色泽金黄,体形溜圆,清香可口。其营养价值极高,保留了大豆中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且富含人体所需的13种氨基酸,是名副其实的“食中一珍”。它可单独成菜,酥脆香润;然而,其最动人之处,在于与各类食材共煨时那“海绵”般的特质。尤其是与鄱阳湖中肉质细嫩的鲇鱼一同炆煮,堪称天作之合。豆参饱吸鱼汤浓汁后,浑身水亮,一口咬下,热汤四溢,绵软如絮,鲜香满口,令人不愿辍筷,成就了那道荣获“中国赣菜名菜”称号的“都昌鲇鱼炆豆参”。此外,豆参炖鸡、烧肉、熬煮火锅,无一不是冬日里暖人心扉的佳肴。 在都昌,豆参早已超越单纯的食物范畴,融入当地生活的肌理,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情感寄托。它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佳肴,象征着吉祥、团圆与美好。对于无数漂泊在外的都昌游子而言,豆参是童年的记忆,是母亲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的温暖。那独特的味道,能瞬间勾起无尽的乡愁,仿佛一口豆参,就能让灵魂穿越千山万水,回到故乡的怀抱。 如今,得益于“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和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南峰豆参已不再局限于本地,它带着都昌的风土人情,走向全国更广阔的市场。即便现代工艺试图提升效率,但在许多老食客心中,那份手工制作的、带着岁月温度的传统味道,依然无可替代,它承载着不只是美味,更有那份“苦乐一齐来”的文化价值与情感记忆。 南峰豆参,这根金灿灿的“参”,凝聚着自然的馈赠、匠心的坚守和岁月的沉淀。它从传说中走来,在油锅里绽放,于汤锅中升华,最终在人们的味觉和心灵深处,种下了一株永不凋零的乡愁之花。每一次品尝,都是在回味一段穿越时光的历史韵味,都是在感受都昌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都是在体味那浓浓的乡情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7日 20:45:29     分类:诗词曲赋
   18         9
[诗:七律] 贺周溪镇首届“村BA”圆满落幕
贺周溪镇首届“村BA”圆满落幕原创 冯期武 看见鄡阳2025年10月07日 14:46 江西贺周溪镇首届“村BA”圆满落幕文/冯期武盘湖夺冠振乡风,七队交锋气势雄。热浪曾随拼搏志,欢声更助战旗红。健儿挥汗争魁首,父老倾情聚乐中。赛事虽终心未已,来年再续大球丰。这首七言律诗以平起首句入韵式创作,押平水韵(宽韵) 东庚韵。诗中颔联“热浪曾随拼搏志,欢声更助战旗红”与颈联“健儿挥汗争魁首,父老倾情聚乐中”严格对仗,既体现赛事在秋热中的激烈角逐,又勾勒出村民围观助威的乡土温情。尾联以“赛事虽终心未已”呼应报道中“激情与期待未完待续”的结语,展现乡村体育文化的蓬勃生机。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7日 14:04:15     分类:诗词曲赋
   14         6
[散文] 中秋往事
中秋往事原创 冯期武 赣鄱网事 2025年10月06日 15:28 江西 岁月如梭,又是一年中秋。窗外的月华如水,洒在案头,映得人心也透亮起来。我望着天际那轮圆满的银盘,思绪倏地飘远,穿过数十载光阴,落回那个藏在记忆深处的中秋夜——一个弥漫着桂花香、浸透着亲情温度的夜晚。 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少年。中秋之于我,是舌尖的甜、鼻尖的香,更是心底的盼。一入八月,我便开始掰着手指倒数日子,盼着夜幕降临,盼着那轮圆月跃上树梢。黄昏时分,母亲早早地在院中摆好方桌,父亲搬来藤椅,祖母则颤巍巍端出青瓷盘,盘中垒着自家烙的月饼。那月饼是五仁馅的,酥皮上缀着芝麻,咬一口,冰糖的脆、花生的香、青红丝的韧,便在唇齿间绽开——那是如今琳琅满目的流心月饼永远替代不了的滋味。 微风拂过,院角的桂花树簌簌落下细碎的金黄,空气里浮动着清甜的香。暮色四合时,全家围坐院中,桌上除月饼外,还堆着毛豆、花生和刚从老街买来的苹果或板栗或柚子。祖母说,这些都是献给月神的祭品,祈愿一家平安、五谷丰登。我最爱听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虽听了无数遍,仍觉那月宫里的玉兔、吴刚、桂花树,都藏着说不尽的神秘。父亲则抿一口自酿的米酒,说起他年轻时在外地搞“土改(解放初期的农村土地改革)”的中秋:月光如何凛冽如刀,湖水如何被月色镀成银带,工作组的成员如何围坐分食一块月饼,笑谈声惊起夜鸟。那些远方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埋下对“团圆”二字的初识——原来团圆不仅是小家的相守,亦是天涯共此时的牵挂。 待月亮升到中天,祭月仪式便开始。母亲点燃红烛,父亲奉上三炷香,我们学着大人的模样躬身拜月。月光如练,将院落照得澄澈如昼,连地上砖缝的纹路都清晰可辨。祭毕,祖母将月饼按人数仔细切开,每人一角,不多不少。我总舍不得吃完,小心剔出馅里的冰糖,含在口中慢慢化开,仿佛要把这甜味延到天荒地老。 最欢腾的莫过于提灯笼嬉戏的时光。父亲用竹篾和红纸糊成兔灯,我提在手中,与邻家孩童追逐在村头巷尾。点点灯火在夜色中跳跃,与天上星子、月中清辉交相辉映。我们跑过村后稻浪翻金的田野,惊起蛰虫低鸣;追逐波光粼粼的湖岸,搅碎一泓月影。灯笼的光晕染在笑脸上,温暖而朦胧。那时不懂何为“人生几度秋凉”,只觉这般的快乐会永远延续下去。 而今,我已鬓染霜雪。父母长眠青山,如今老屋已拆,桂花树早已枯朽,那石凳也覆了青苔。唯有月光依旧。中秋夜,儿女携孙辈归来,桌上摆着各色新款月饼,电视里歌舞喧闹,我却总在喧哗间隙,想起那个简单的夜晚——父亲的故事、母亲的月饼、祖母的传说,以及那盏摇摇晃晃的兔灯。原来,中秋的圆月从未改变,变的是月下的人,是时光赠予我们的聚散离合。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是刻在骨血里的。譬如对团圆的渴望,对亲情的眷恋,如边垂高原的兵士守护国门的执着,如警营中人为职责舍弃小家的担当,如医者仁心的坚守与责任……。月缺月圆,终有定期;人间离合,却难周全。唯愿山河无恙,世间团圆不必跋山涉水,皆能如月华般,自然洒落每个期盼的窗前。 今夜,我仍会切一角五仁月饼,对着明月举杯。敬往事,敬故人,敬所有被月光温柔包裹的思念——它们如老酒,愈陈愈醇,在岁岁中秋里,提醒我们勿忘来路,珍惜当下。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6日 18:46:57     分类:诗词曲赋
   21         11
[诗:七律]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中秋感怀文/冯期武冰轮皎洁耀长空,此夜清辉迥不同。万户欢欣尝饼饵,老身怅惘望蟾宫。金风漫卷稻香涌,玉露轻沾桂影朦。且寄愁心与云雁,归程迢递梦魂通。注:本诗依七律平起首句入韵式创作,押《平水韵》上平一东韵。诗中“冰轮”“蟾宫”意象承古喻月,“稻香”“桂影”暗合秋令,尾联以云雁传思呼应首联故乡之月,形成时空回环。颔颈两联工对,以万家欢宴与老身望月、天地香霭与襟袖露痕构成张力,传递中秋佳节深切的羁旅怀乡之情。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6日 11:46:19     分类:诗词曲赋
   21         9
[散文] 八十年代前春节走亲戚……
八十年代前春节走亲戚…… 文/冯期武 想起八十年代前的春节走亲戚,那仿佛是一场漫长而温馨的旅程,足足一个星期都走不完。如今住在小区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连对门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道,那些挎着篮子、踩着积雪走亲戚的日子,竟成了遥远的回忆。 那时的年味,是从腊月就开始酝酿的。一进腊月二十,家家户户便开始蒸年糕、煎豆折、做年豆腐、踩麻糖……,那是一项大工程。推磨磨面时,磨担抵在胸前,双手紧握,一圈圈地推拉,心里想着年糕、豆折、豆腐的香甜,便不觉得累了。蒸年糕时,雾气缭绕的厨房里,奶奶和母亲把白白胖胖的大年糕拾到筳盖子上,那香气至今难忘。这些年糕(还有豆折、麻糖之类),切好后,一个个排进纸箱、瓷瓮,盖上包袱皮(盖子,年糕则要放进放了清水的缸子里存储),便是年后走亲戚(或招待客人)的主要礼物。 初二一早,家家户户便开始了“出门儿”(老家方言称走亲戚为“出门”)。篮子(或手提袋)里装上自家蒸的年糕(通常是两条),再加上一包用纸线绳捆好的点心,条件好些的还会备上两瓶酒,礼物便备齐了。那时走亲戚,讲究的是“外甥走外婆家,闺女携婿走娘家”,次序分明。有俗语说“初一拜谱(族谱),初二拜母(外婆家),初三初四拜丈母……”,但后来也多演变为“先看丈人再看舅”。 走亲戚靠的大多是步行,近的四五里,远的二三十里,都靠一双脚板。孩子们兴高采烈庇颠庇颠地跟着,或是帮大人撅搭篮子,或是被父母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礼物,一头是崽女。雪天山路难行,深一脚浅一脚,摔个跤也赶紧护好提包,到了亲戚家成了“雪孩子”,惹得亲戚心疼地一把搂进怀里。后来条件好些,有人借来自行车,后座绑着装满礼物的长口袋,一天能赶三家亲戚,已是了不得的效率。 到了亲戚家,仪式感才是真正的年味。进门先不吭声,在外间屋家堂前跪地磕头拜见祖先。长辈一般坐在炕上等着,这份礼节来不得半点虚假。然后主人家便热情地递烟泡茶,孩子们能得到糖果、抓果。一顿丰盛的午餐是招待客人的重头戏。通常男人先上桌,女人们忙碌着炒菜……。虽然菜品无非是熏肉、鱼干、香肠之类,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已是倾其所有。主人总谦虚地说“没什么好吃的”,客人却心满意足。有趣的是,客人往往吃得“文雅”,盘里的肉菜总会留下一半,因为大家都清楚,屋里还有几双小眼睛正火辣辣地盼着。 待客的饭食也颇有讲究:“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说是面条像绳子,能绊住客人的腿,多住几天;饺子像元宝,客人要远行,祝他出门发财。这份寓意里,满是质朴的情谊。那时走亲戚,一份礼物往往承载着多家亲情。常见的景象是:一家来了客,这家人便用客人带来的礼物,原封不动地再去走另一家亲戚。一块肉、两瓶罐头,可能一天之内转好几个村子,串好几家亲戚,甚至有时转一圈又回到了起点。有的家庭买不起肉,还会向收到肉礼的邻居借来肉去走亲戚,事后有了再还。这种“串亲戚”的现象,是那个物质紧俏年代特有的互助与智慧。 孩子们盼走亲戚,不仅为那顿好饭,也为那难得的自由和过门钱(或压岁钱)。在亲戚家,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打扑克、捡鞭炮。大人给的压岁钱,不过几毛钱,却能让孩子们高兴半天,尽管这钱多半最后要被父母“保管”起来,说是交学费。 如果路途遥远,或者谈得投机,客人常会被挽留住宿。主人会提前浆洗被褥,铺上干净柔软的稻草。孩子们和表亲们挤在一张床上,毫无隔阂。夜晚,大人们继续围着灯火“啦闲呱”,家常里短中,亲情愈加深厚。那份不紧不慢的交往,让正月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酒菜饭香和鞭炮火药味混合的独特年味。 如今,生活便捷了,走亲戚却成了“串门儿”,甚至像“送快递”。礼物超市选购,放下礼物,说几句话便匆匆离开。亲戚多的,开车一天能走四五家甚至七八家。过去的“笼笼来,笼笼去”变成了现在的“亲情快递”。再后来,就是微信拜年、“红包”送礼…… 我住在城里的小区已有好几年了,单元楼里安静得只剩下关门声(记得在老家时,同村几十户甚至上百人家都认识,老少都能叫得上名字)。想起八十年代前走亲戚的情景,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那份需要整整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慢慢品味的春节,才恍然发觉,我们得到的很多,但失去的,或许也同样珍贵。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5日 12:32:30     分类:诗词曲赋
   28         16
[诗:七律] 敬天孝亲
敬天孝亲文/冯期武乾坤有序法规然,敬畏常存福自延。孝道承恩春水暖,家和奉善惠风绵。椿萱并茂昭年月,兰桂齐芳映昊天。但使虔心循古训,门庭兴旺永流传。注:本诗以“敬天地风调雨顺,孝父母家业兴旺”为主题,严格遵循七言律诗平水韵规范。首联阐明天地运行规律与心存敬畏的关联;颔联以“春水”“惠风”喻父母恩情与家风传承;颈联通过“椿萱”“兰桂”意象展现家庭和睦、子孙贤达的愿景;尾联点明遵循传统美德与家运昌隆的因果,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内涵。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5日 10:34:30     分类:诗词曲赋
   25         12

1 2 3 4 5
  • 609 条记录 第 1 页/共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