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诗歌发展的概述
注:【】中为注释先秦到汉 上古时期的诗歌并未形成系统性的声律理论,但是已经有对音韵和谐的美的追求了。如《诗经》中的诗歌在押韵和节奏等方面已经体现出自然的音韵感,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这只是基于自然语音节奏和口头传唱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声律规则。魏晋时期 文人开始研究声律,留言汉语中的声韵美。如陆机在《文赋》中提到‘暨声之迭代,如五色之相宜。’这也体现了诗歌声律变化美的认识。同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梵音的诵读方式给诗人带来了启示,促使他们对汉字音节的规律进行探索。南朝宋齐 梵音的出现为四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到南朝齐梁时期,周顒最先确定了汉语的四声,用平·上·去·入表示四种声调,并著有《四声切韵》。【所谓四声平,可为平调;上可为升调;去可为降调;入可为促调。】。 随后,沈约进一步提出用五音配合四声,在《四声谱》中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研究诗句声·韵·调的配合,提出八病,即五言诗在运用四声应该避免的八种弊病。【所谓八病为 平头:五言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声调相同 如‘芳时叔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和台上同是平音字,犯了平头的毛病; 上尾:五言的第五字与第十字不能声调相同 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和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 蜂腰:五言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声调不能相同 ,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声母而第三字不能是清声母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和方但是平声,我和鲤都是浊音,中间的双则是清音,犯了蜂腰的毛病,’ ; 鹤膝:五言句中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犯鹤膝 如‘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就是犯了鹤膝的毛病; 大韵:五言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 如‘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和垆同韵部,就犯了大韵的毛病; 小韵:五言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 如‘古树连老石,急泉清露沙’树和露,连与泉同韵部,就犯了小韵的毛病; 旁纽:五言两句中不能有相同韵母的字出现 如‘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长和梁同韵,就犯了旁纽的毛病; 正纽:五言两句中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字各声 如‘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和金声母韵母相同,只是调不同,就犯了正纽的毛病。】 以沈约,谢眺,王融等人的代表诗人,将四声八病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形成讲究声律·对仗的‘永明体’诗歌。 永明体是中国诗歌从古体走向近体转变的关键阶段 近体诗的定型与繁荣 唐是近体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初唐,元兢将沈约的八病进行调整,定出一些优先顺序及融会贯通的法则。此后文人将‘四声八病’提炼为平仄律,把四声简化为平仄二声,使格律更为容易掌握。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将声律和对仗规则系统化,完成了五律、七律的定型。此后,李白、杜甫、王维等众多诗人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将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推向了新的高度,使唐代格律诗在艺术上日渐成熟。 诗歌创作的多样化 尽管近体诗在唐代占据主导地位,但古体诗并未衰落,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古体诗不受格律的束缚,更加自由奔放,适合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和宏大的题材。如李白的许多古体诗,如《将进酒》《蜀道难》等,气势磅礴,想象丰富,展现了古体诗的独特魅力。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如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等,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此后诗歌理论的发展与后世的影响 自“四声八病”提出后,声律成为诗歌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历代诗评家在评价诗歌时,都会考虑作品在声韵格律方面的表现。同时,随着诗歌创作的发展,诗歌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如唐代的诗格著作《诗式》《文镜秘府论》等,对诗歌的创作技巧、格律规范、审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唐宋以后,近体诗的格律一直被后世所遵循,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使在现代诗歌创作中,虽然不再严格遵循古代的格律规范,但古代诗歌在声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仍然为现代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6日 04:57:14
分类:我有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