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
秦应康|浅谈散曲的创作
浅谈散曲的创作秦应康散曲,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可歌、可谑、可怒、可哀"的多元声口,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和文学爱好者。它既不像锦衣玉食般高不可攀,也不像洪水猛兽般令人畏惧,更不是大音希声般难以捉摸。散曲,原是一种"街市小令、村坊俚唱",却能在方寸字句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光辉顶峰,而散曲作为元曲的"轻骑兵",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一、散曲的定义与特点散曲是元曲的一种。从音乐角度划分,元曲分为北曲和南曲,而流传最广的是北曲。北曲又分散曲和杂剧(戏曲)两种形式。这里所讨论的散曲,指区别于戏曲的那部分,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曲,但不包括杂剧中的戏曲部分。散曲中的小令又名"叶儿",是散曲的短小者;散套又名"套数",是散曲的成套者。有人称曲为"词余",这里的"余"并非"剩余",而是因为宋词至金元渐衰,随时代变迁、民族文化交融,生发一种新鲜文体。它蜕变于词,故称"词余"。然词曲家王易指出:"词曲门户各殊,势力相等,作者各擅专长,安见此遂为彼之余邪?"(《词曲史》)明代徐师曾亦曰:"高下长短委曲以道情者曰曲。"可见,"词余"实为一种崭新文体。散曲具有独特艺术特点: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 诙谐幽默、活泼泼辣、饶有情趣,在众多文学形式中独树一帜; 可直接抒发情感,无论个人感慨或社会批判,均能淋漓尽致地展现; 最要紧的是"可歌"——每首散曲都对应固定曲牌、旋律与板眼,既可清唱,亦可锣鼓伴衬,这是它与诗词最本质的分水岭。二、散曲的经典佳作举例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何能唱"哭"?音乐提示:越调"陶写冷笑",天生高冷;马致远却用冷笔写热肠,反差出悲。句法可歌:全曲28字,一字一板,恰入北曲"五句腔";末句拖长声,"断肠人——在——天——涯"自然带哭腔。景—情蒙太奇:前三句18字9景,镜头剪切快;"夕阳"一句慢镜头定格,恰是务头,锣鼓暂停,笛子长音,听众瞬间破防。这首小令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日景象,道尽了离乡背井、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马致远用寥寥数语,将自然景物与游子的情感完美融合,使后人千秋传唱,引起共鸣,堪称感人心魄、令人慨叹的传世佳作。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用锣鼓"击"人心?中吕宫"高下闪赚",鼓点多用闪板。"聚""怒"皆去声,正好落闪板,似重锤连击。衬字藏锋:舞台本"伤心呀秦汉经行处",一衬字"呀"把咏史变脱口秀,当场戳破兴亡真相。张养浩在这首散曲中,以潼关为背景,抒发了对家国兴亡的感慨,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百姓在其中所承受的苦难,展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王磐《中吕·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伤了这家,吹翻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如何做出"重金属"效果?音乐同构:《朝天子》伴奏正是唢呐,以喇叭嘲喇叭,"以乐器之嘴骂乐器之人"。节奏模仿:"腔儿大"加赠板,唢呐循环换气长音,鼓师滚奏仿橹声;末句"水尽鹅飞罢"突然收头,唢呐放炮破音,剧场效果拉满。这首散曲看似描写的是小小的喇叭,实则通过喇叭的吹奏,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王磐以小见大,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展现了散曲以小见大、寓庄于谐的艺术魅力。 三、全国散曲创作与组织的2025版图组织"双轮驱动"(1)高校方阵:中山大学"中国散曲研究中心"、南京师大"唐音元曲研究所"、陕西师大"西部散曲文献中心"三家,2022—2024年共招收硕博39名,产出CSSCI论文120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8项。(2)民间方阵:截至2025年8月,全国注册省级散曲社团27家、地级市学会134家、县级曲社412家,会员总数3.7万,60岁以下占68%,首次"青年过半"。创作"二量齐升"(1)数量:2024年度全网#散曲#话题作品21.3万件(含短视频6.8万件)。(2)质量:《散曲年选》从5.6万首来稿中选96首,入选率0.17%,"用韵随意、衬字泛滥"仍为最大短板。 四、创作散曲的难易程度创作散曲并非高不可攀,早在元曲风靡之初,元人周德清就编纂了《中原音韵》一书,为散曲的创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方法。《中原音韵》对于韵谱的编制体例和审音原则、北曲体裁、曲谱编例、创作方法、韵律应用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被时人奉为创作散曲的圭臬。周德清在书中列出了十项作曲的方法,这些方法为散曲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指导。(一)周德清的作曲十法1. 知韵:要求欲作曲者必先掌握声韵音律,熟悉字的准确读音,才能正确运用于创作中。元朝时期的中原音韵无入声,只有平上去三声,与当今普通话的四声基本相同。只有知晓、明辨、熟悉、掌握了字的准确读音,才能在创作中正确运用。2. 造语:作曲时要造俊语,“语、意俱高为上”。要用俊美之语,不要用太过文雅之语,要用通俗之语而不用庸俗之语,使曲作富涵美感,饶有情趣,感人娱事。关于衬字,它是制曲的一大特色,但周德清主张在制作散曲时不要使用衬字,以免影响旋律的纯净。然而,适当使用衬字,且无喧宾夺主之势,又能增加曲味,也是未尝不可的。在平仄运用上,要严格遵循曲谱的要求,依谱填词,依谱制曲。3. 用事:要求“明事隐使,隐事明使”,即在运用古事时做到既含蓄又浅显,雅俗共赏。用典要谨慎,不可滥用,多用则“掉书袋”,无事可用则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积累的基础上,引得确切,用得恰当,使听者能够听懂听明白。4. 用字:作曲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衬字。要用字准确,语言优美,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俗气的字词。近人姚华(字茫父)在《曲海一勺》中对曲的用字及制作有极其精湛的论述,值得创作者学习借鉴。5. 入声做平声:周德清指出,入声作平声时不可不谨慎。《中原音韵》已无入声,入声字分别派入阴平、阳平的平声,以及上声和去声。在创作中,要根据当时的读音来判断入声字的运用,不能随意混用。6. 阴阳:要区分阴平字和阳平字的用法。因为曲是要演唱的,不同的曲谱在演唱时,由于其谱的旋律已成就,音高已预定,依谱用阴平声字演唱时其声不变,如用阳平声字则音变,反之亦然。在谱上未作标明的情况下,连续两句及以上押平声韵时,应适当阴平阳平交错押用。7. 务头:务头是乐曲中声音敞亮之处,语意上为突出之处,恰如当今音乐唱腔时的高潮处。周德清要求制曲填词时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并在定格一法中的曲谱内标明何处是务头,制曲者应谨遵操作。8. 对偶:周德清认为“逢双必对,自然之理”。对偶在散曲中较为频繁,种类繁多,如合璧对、鼎足对、扇面对、连璧对、联珠对等。对偶要求字面相对,平仄不一定相对,有的同韵也可以相对。在对仗中,要避免合掌,追求工整和巧对,同时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9. 末句:周德清指出,末句是诗头曲尾,如得好句,某句意尽,可为末句。在创作中,要根据曲调的要求,合理运用平仄,使末句与全曲和谐统一。10. 定格: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列举了40首名作作为范本,并列明宫调,指出各宫调的调性及适宜表现不同情感的所属。例如,仙吕清新绵邈,中吕高下闪赚,南吕感叹伤悲,正宫惆怅悲壮,商调凄怆怨慕,越调陶写冷笑,双调健捷激袅等。这些宫调的划分,为散曲的创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二)散曲创作的难易分析有人认为散曲的格律比诗词更严格,例如仄声分上去,指定处不可混用,基本句句押韵。但实际上,散曲也有其相对宽松的地方,比如可以添衬字,衬字还不拘平仄,套曲中押韵可用重字。因此,散曲并不比诗词难学。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格律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散曲作品。五、创作散曲的条件创作散曲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但这些条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首先,要有一谱在手,即掌握散曲的曲谱。这是创作散曲的基础。其次,需要具备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韵典等,以便在创作过程中查阅和参考。此外,熟读一些古今名篇(诗词歌赋曲联),阅读一些经典文学名著,能够增加修养,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到实践中去体验生活,到风景名胜采风,增加阅历积累知识,也是创作散曲的重要条件。杜甫曾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散曲创作。只要具备了创作格律诗词的一定水平,即可从事散曲的创作,并且随着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散曲的创作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补充介绍一下,手机端"散曲云"已把《中原音韵》《钦定曲谱》和300常见曲牌装2进一只口袋,字典、词典、韵典、曲谱"四库合一",随时随地可查可听可仿可改,已大幅降低"工具门槛"。六、迎接散曲创作新高潮的到来从元大都的勾栏瓦舍,到2025年的云端"万人合唱",散曲又一次站在"雅俗同欢"的十字路口。AI校谱、短视频二创、文旅研学、虚拟合唱……技术、资本、市场、教育正形成前所未有的"工具簇",而"兴,百姓乐;亡,百姓乐"的时代情绪,也在等待新的"喇叭"来吹奏。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迎接散曲创作新高潮的到来——让每一支小令,都能在高楼与巷陌之间自由穿行;让每一套散套,都能在屏幕与舞台之上双向生长;让古老的工尺谱,与5G信号一起,把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唱给世界听。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9日 20:48:02
分类:黔山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