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忆江南·中秋乐
忆江南·中秋乐作者:十三先生中秋乐,万户共婵娟。月出东方千里白,客来西处万金言。欢宴到明天。 这首《忆江南·中秋乐》以传统词牌为形式,描绘了中秋佳节普天同庆的欢乐场景。以下从意象、手法和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赏析:一、意象选取‌"婵娟"‌:化用苏轼"千里共婵娟"的经典意象‌,以明月象征团圆,奠定全词温馨基调。‌"千里白"‌:通过夸张手法展现月光普照大地的壮阔景象,与"万户"形成空间呼应。‌"万金言"‌:以物质价值比喻言语珍贵,暗合中秋宴饮的欢洽氛围。二、艺术手法‌对仗工巧‌:"月出东方"与"客来西处"形成方位对仗,"千里白"与"万金言"构成色彩与价值的意象对照。‌时空延展‌:从"共婵娟"的即时场景,到"欢宴到明天"的时间延续,展现节日绵长的欢乐‌。‌数字修辞‌:"万户""千里""万金"等数量词强化了节日的普世性与喜庆感。三、情感表达词作突破传统中秋词的思乡主题,着力表现当代节日的集体欢腾。"欢宴到明天"的结句,既延续了白居易《忆江南》组词的生活化笔法,又注 入现代节庆的活力,形成古今中秋文化的诗意对话。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8日 16:29:06     分类:词
   5         4
[诗:七绝] 国庆颂
国庆颂文/十三神州大地欢欣舞,盛世今天奏乐章。勿忘当年英烈血,儿郎后续再辉煌。 这首《国庆颂》以简洁凝练的七绝形式,抒发了对祖国华诞的礼赞与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以下从意象、情感、结构三方面赏析:一、意象对比首句“神州大地欢欣舞”以动态意象展现国庆盛况,与第三句“英烈血”的沉重意象形成张力。这种今昔对比手法,与启功诗中“永断遮天手,同持返日歌”的历史反思异曲同工‌,凸显和平来之不易。二、情感递进“盛世今天奏乐章”的欢欣与“勿忘当年”的警醒构成情感转折,末句“儿郎后续再辉煌”将个人抒情升华为代际传承,类似毛泽东《沁园春·国庆》中“领风骚环宇”的豪迈气概‌。三、结构呼应四句诗形成“盛景-追忆-嘱托”的闭环结构,与辉叔《国庆颂》组诗中“不忘初心甘苦载,重温使命立新功”的章法相类,体现传统绝句“起承转合”的韵律美。诗中“儿郎”的称谓尤为动人,既延续了叶挺《囚歌》“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的刚烈血脉‌,又呼应了启功“个个主人翁”的新时代精神‌,堪称当代爱国诗词的典范之作。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2日 18:12:23     分类:绝
   8         4
[诗:五绝] 哈图第一花
哈图第一花十三淡艳东墙下,娇姿杏靥肥。每年春到晚,瀚海着青衣。诗歌赏析:《哈图第一花》是一首以哈图金矿保卫部后院杏花为吟咏对象的五言绝句,通过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杏花在荒芜之地绽放的独特风姿。‌一、意象解析‌‌“淡艳”兼具素雅与明丽之美,既呼应杏花白中透粉的自然色泽,又以矛盾修辞凸显其独特性。东墙暗合向阳而生的特性,暗示杏花在东墙边顽强生长的生命力。‌“杏靥”以拟人手法将花瓣比作女子笑靥,赋予花枝娇媚灵动之态;“肥”字反常用字,既写花瓣丰腴饱满,又暗含着荒凉戈壁难得繁茂之景的赞叹。‌二、时空对照‌‌时间维度‌:“每年春到晚”点明其遵循物候规律,成为北疆戈壁滩固定的春信标志,与江南杏花常被赋予的飘零意象形成对照。‌空间张力‌:“瀚海着青衣”以戈壁滩(瀚海)的苍茫春色,反衬杏花绽放时哈图金矿周围的戈壁滩青草开始泛绿,如青衫点缀的生机,哈图金矿的春天已经来临。‌三、文化隐喻‌诗中“第一花”的称誉,既指向杏花在苦寒之地率先报春的物候特征,亦暗含两层象征:‌君子品格‌:王安石曾以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喻高洁,此诗“淡艳”之姿可视为对清雅气质的延续。‌可可托海精神‌:与唐代边塞诗常用胡杨、骆驼刺等意象不同,此诗借杏花展现柔美与坚韧并存的北疆风貌,拓展了传统边塞诗歌书写维度。全诗以简驭繁,通过“淡艳—瀚海”“娇姿—青衣”等意象对比,构建出荒凉与生机并存的审美空间,赋予哈图杏花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意蕴。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1日 09:41:48     分类:绝
   30         18
[诗:七律] 【七律】七月七日独醉
【七律】七月七日独醉织牛情意撼神霄,璀璨银河鹊搭桥。古往痴男多少爱,狂歌碧海浅深潮。孤杯举首双星酒,冷夜无心七夕邀。月老线绳长不足,楼兰城外几寥寥。 赏析《七月七日独醉》是一首以七夕为背景的七言律诗,通过神话意象与个人抒怀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传统爱情主题的独特思考。以下从意象、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三方面进行赏析:一、意象构建‌神话意象再造‌诗中“织牛情意撼神霄”化用牛郎织女传说‌,将“织牛”人格化为撼动神明的力量;“鹊搭桥”则突破传统鹊桥的静态描写,赋予银河动态生命力‌。末句“楼兰城外”以西域古国隐喻消逝的爱情遗迹,与七夕的永恒主题形成时空张力‌。‌地理符号隐喻‌“碧海浅深潮”既实写波涛,又喻情思起伏;“孤杯”与“双星”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独饮者的孤独‌。二、艺术特色‌声律设计‌全诗押萧豪韵(霄、桥、潮、邀、寥),尤以“浅深潮”三字为妙,通过音韵表现情感层次‌。“狂歌”与“无心”的动词错位搭配,强化疏离感‌。‌情感递进‌从神话壮美(首联)→人间痴狂(颔联)→独饮冷寂(颈联)→历史虚无(尾联),呈现情感由热烈至苍凉的转变‌。三、文化反思‌对七夕传统的解构‌诗中“月老线绳长不足”颠覆传统姻缘观念,暗喻当代爱情中的无力感‌。“楼兰城外”的苍茫意象,则赋予七夕以存在主义色彩‌。‌爱情观的现代性‌通过“冷夜无心七夕邀”的矛盾表述,揭示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复杂心态:既渴望浪漫,又难逃现实孤绝‌。此诗与李商隐《七夕》中“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的永恒之爱形成对比‌,更接近杜牧《七夕》的冷峻风格,但通过“狂歌碧海”等宏大意象,将个人情绪升华为对永恒性的哲学追问‌。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31日 10:46:58     分类:律
   38         5
[诗:五绝] 游馨园
游馨园十三先生长廊春寂寂,曲舞乐融融。绿树重重绿,红花处处红。 诗词赏析:这首《游馨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哈图馨园的春日景致,展现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颇有韵味。首句 “长廊春寂寂”:“长廊” 点明了地点,它作为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元素,蜿蜒曲折,串联起园内的不同空间。“春寂寂” 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虽处在春天,却不见喧嚣,让读者仿若置身于宁静的长廊之中,能感受到春日那轻柔且寂静的气息。这一开篇为整首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勾起读者对馨园幽静之美的好奇与遐想。次句 “曲舞乐融融”:与首句的 “寂寂” 形成鲜明对比。“曲舞” 描绘出有人在园中翩翩起舞的场景,舞者伴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身姿,充满活力。“乐融融” 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欢乐、和谐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听到欢快的音乐,看到人们沉浸在舞蹈中的喜悦表情。这一句为馨园增添了动态美与人情味,使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打破了开篇的寂静,动静结合,展现出园内丰富的生活场景。第三句 “绿树重重绿”:此句运用了叠字的手法,两个 “绿” 字叠加,强化了绿树的葱郁之感。“重重” 则描绘出树木繁多、层层叠叠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树木生长繁茂,绿意盎然的状态。读者仿若能看到一片绿意葱茏的树林,枝叶相互交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尾句 “红花处处红”:同样运用叠字,“处处” 突出了红花分布广泛,随处可见的特点。满园的红花竞相绽放,红得鲜艳夺目,与上一句的绿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绿树的沉稳之绿与红花的明艳之红相得益彰,让馨园的春天显得更加绚丽多彩,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将诗人对馨园美景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整首诗从听觉和视觉等多个角度,动静结合、声色并茂地描绘了馨园春日的迷人风光,既有静谧的长廊,又有欢乐的歌舞;既有重重绿树,又有处处红花。语言简洁凝练,却生动地展现出馨园独特的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馨园春日的美好。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8日 10:27:20     分类:绝
   39         4
[散曲] 【北曲越调·小桃红】 红柳情
【北曲越调·小桃红】 红柳情 文/十三晚霞枝上粉红棕,婀娜风中动。惹得蝴蝶三千众。响金钟,‌雄浑伴乐如禽哢。雀儿吟唱:青山不梦,相守北疆东。 赏析:这首《北曲越调·小桃红·红柳情》以边疆红柳为意象,融合自然景观与边塞情怀,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张力。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一、意象构建与意境交融‌红柳的拟人化‌首句“晚霞枝上粉红棕”以晚霞喻红柳枝干,赋予其温暖的生命力;“婀娜风中动”则通过动态描写,将红柳比作舞者,柔美中透出坚韧‌。这种拟人手法与李致远《小桃红·碧桃》中以美人喻桃花的创作思路异曲同工‌。‌边疆风物的象征‌“青山不梦,相守北疆东”以青山拟人,暗喻戍边者坚定的守护意志。此句与任昱《越调·小桃红》中“甘作武陵人”的隐逸情怀形成反差,凸显边塞诗歌的雄浑特质‌。二、音乐性与语言特色‌曲牌韵律的运用‌作品严格遵循《小桃红》曲牌格律,采用七、五、七句式,末句“青山不梦”以三字收束,形成戛然而止的节奏感‌。这种结构在杨果《小桃红·采莲女》中亦有体现,通过短句强化情感张力‌。‌声景结合的艺术‌“响金钟,雄浑伴乐如禽哢”将视觉(金钟)与听觉(禽鸣)交织,营造出边塞特有的壮阔氛围。类似手法见于王恽《越调·小桃红》中“暮鸦啼过”的苍茫意境‌三、主题升华与时代映射‌边疆精神的现代诠释‌全篇以红柳为媒介,将植物特性(耐旱、坚韧)与戍边精神相联结,呼应了元代散曲中“以物言志”的传统‌。末句“相守北疆东”更赋予自然意象以家国情怀,超越了传统咏物曲的个体感怀。‌古典形式的创新‌作品在保留《小桃红》婉约基调的同时,融入“金钟”“禽哢”等雄浑意象,突破了周文质《小桃红·当时罗帕写宫商》中纯写儿女情长的局限‌,展现了曲牌艺术的兼容性。此曲通过意象创新与格律传承,既延续了元曲清丽含蓄的审美,又以边疆题材拓展了曲牌的表现边界,堪称古典形式与现代主题融合的佳作。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4日 09:52:16     分类:曲
   37         8
[诗:七律] 新疆有色集团陈列馆游记
新疆有色陈列馆游记文/梁海峰异石奇珍相斗艳,英雄呕血不知流。寒来海卷三层浪,物换星移几度秋。触景前人勤作乐,凭高我辈苦为修。青年学识镶金甲,塞外边陲献智谋。赏析:‌首联:地质奇观与英雄史诗‌‌“异石奇珍相斗艳,英雄呕血不知流。”‌‌异石奇珍‌:指陈列馆中矿物标本(锂、铍等稀有金属),展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天然地质博物馆”的丰富性,86种矿物印证新疆“聚宝盆”地位。‌英雄呕血‌:隐喻建设者隐忍奉献——零下50℃严寒中人力运矿偿还外债,以“111矿”为代号保密研制“两弹一星”原料,血汗熔铸国家重器。‌颔联:时空变迁的壮阔图卷‌‌“寒来海卷三层浪,物换星移几度秋。”‌‌寒来海卷‌:双关“可可托海”其矿坑经半个世纪开采,形成143米深、螺旋层叠如巨浪的工业奇观。‌物换星移‌:浓缩新疆有色工业70年历程——从中苏合营、独立还债到新时代转型,历史波涛化为爱国教育基地的永恒坐标。‌颈联:精神传承的今昔对话‌‌“触景前人勤作乐,凭高我辈苦为修。”‌前人勤作乐‌:再现历史场景中矿工“人拉爬犁运矿石”“手工选矿”的苦中作乐,浮雕群像传递逆境中的坚韧。‌我辈苦为修‌:当代参观者登临矿坑遗址的崇高使命感,承接“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赋予艰苦奋斗新内涵。‌尾联:青年智献边疆的时代宣言‌‌“青年学识镶金甲,塞外边陲献智谋。”‌学识镶金甲‌:以铠甲喻专业素养,呼应展厅中稀有金属制成的“两弹一星”元件,象征科技戍边的新形态。‌献智谋‌:指向陈列馆地质研学项目,激励青年以知识替代体力,续写“绿洲滴翠,黄土耀金”的塞外传奇。‌全诗艺术特色‌‌双重意象交织‌矿物“斗艳”与英雄“呕血”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强烈碰撞,物质丰饶映衬人性光辉。“浪”既喻矿坑形态,亦指历史浪潮;“金甲”兼指金属实物与知识武装,虚实相生。‌边塞诗基因传承‌延续“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的雄浑气质(骆宾王),将工业史诗融入苍茫西域语境,开创“新边塞诗”范式。此诗以陈列馆为镜,照见新疆有色工业从“人拉肩扛”到“智创未来”的蜕变,在“物换星移”中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矿脉。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0日 12:16:50     分类:律
   59         10
[词] 十六字令 · 眠
十六字令 · 眠眠。一叶心头千叶残。秋蝉噪,长夜竹床寒。《十六字令·眠》解析一、形式与韵律此作遵循十六字令体例,以"眠"字起笔,三句一韵,短促押韵(残、寒)强化孤寂感。平仄上,"千叶残"三字连用入声字(叶、残),模拟秋蝉嘶鸣与心碎之音,与王步高所述"声调变化营造音乐美"相合。二、意象与意境秋蝉与长夜:蝉鸣本为夏景,此处"秋蝉噪"暗喻时光错位,凸显失眠者感知的扭曲,类似《十三夜》中阿关对婚姻的恍惚感。竹床寒:以物理之寒写心理之孤,与南唐李璟"春愁过却病"异曲同工,竹床意象更添文人清苦。三、情感层次表层:秋夜难眠的具象描写;深层:"一叶心头"喻心结未解,"千叶残"状愁绪蔓延,如查崇兰"土堡千年势尚存"的沧桑感。四、比较与传承彭孙遹《十六字令·听蛩》以虫声写愁,此作则蝉鸣、竹床共构听觉与触觉通感,展现明清小令的细腻传统。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8日 18:55:32     分类:词
   38         1

1
  • 8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